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hliu971225 我写故我在

博文

渴望生活——梵高传

已有 5728 次阅读 2011-12-7 20:36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生活, office, style, class, center

           渴望生活——梵高传
 
                     ——出身世家的流浪者的生命体验
 
这段文字写了有一周了,总感觉没有表达清楚想表达的,所以没有贴上来。今天看了杨正瓴老师关于梵高的二篇博文(《科技与钱:想起了van Gogh》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id=301257
《印象派绘画是认知科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id=356440),也就顺势把这篇贴上。
 
  因了一些原因,读了一本厚厚的传记《渴望生活——梵高传》。一开始不解书的名字——渴望生活。读过之后,才知道渴望生活是贯穿梵高一生的主题。
 
  梵高家是望族。二位叔父是欧洲的大画商,一位叔父做海军司令,虽然他的父亲只是个普通的牧师,但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梵高走进社会的第一步是进入他叔父的画廊做店员,按照这条路走下去,他会象他弟弟提奥一样进入社会主流。但是不知是不是像传记作者写的那样,因为向房东女儿求爱不成,他变得激烈,或许画商的唯利是图与他自身的特质本来就水火不容,他辞职了。
 
  经过几年的辗转,他去了阿姆斯特丹,与当海军司令的叔叔同住,为投考神学院积极攻读,准备像他的父亲一样成为一个牧师,这也是他父亲一直希望他做的。成功的话,他会得到一个神职,为贵族社会服务,从而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在学习拉丁文和数学的过程中,产生疑问,神的旨意与拉丁文和数学有什么关系呢,他要用他的宗教热情献身于宗教,他中断已准备了近一年的考试,找到了一家福音传道学校,如果能通过考试,他也可以得到牧师的任命,但遗憾的是,他没有得到这样的任命,原因是他的即兴讲演没能达到教员的要求,他本来就没按照教员的模式去讲演,他有他自己的理解。
 
  即使这样,他仍赶赴博里纳日矿区,作非正式传教士。在这里,他表现出与贫苦人的天生的亲近感,他努力像采煤矿工一样地去生活,从而可以让矿工们接受他的宗教教化。半年后他得到了教会的认命,给他发了生活费,但很快又被讲演课的老师取缔了传教的资格。也就是说他做一个牧师的路子也失败了。这时他已经25岁了,仍然没有固定的职业,没有收入,也没有可以看到的职业的影子。他成了父母心头的担忧。
  
  屡战屡败,生活无着,苦闷之情是可以想像的。贫困失望,对生活失去信心;他拿起了画笔,开始学画。 一度中断联系的弟弟提奥已经开始画商的职业生涯,负担起了梵高生活及学画的一切费用,一直到十年后梵高离开人世。在十年中,梵高所有的画都归他的弟弟提奥经营。尽管如此,由于梵高不善谋划,往往在收到下笔生活费的前几天要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其苦楚不是我的笔能描绘的。而梵高在画在其死前只卖出过一副《红色的葡萄园》,卖了400法郎。提奥也在他去世半年后离开人世。
 
关于梵高的绘画,网上有以下描述:
 
  梵·高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这些即使不是他后来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给他的生活悲剧埋下了种子。 
 
  梵高死后,他的名气越来越大。随着作品在各地的展出和书信的出版,甚至传记小书的出版,梵高在世界各的逐渐家喻户晓,俨然已成了最受爱戴的艺术家之一。梵高生前穷困潦倒,而死后,其作品竟成了亿万富翁炫耀的资本!
  
  梵高的一生,充满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它名利皆空,情爱亦无,贫困交加,受尽冷遇与摧残。在生命最后的两年,他与巨大而暴戾的病魔苦苦搏斗,拼死为人间换来了艺术的崇高与辉煌。
 
梵高生前唯一卖出去的画——红色葡萄园
 
欧韦的教堂
 
非常喜欢这张风景画。

下面这张被我用来做电脑桌面了,效果非常好。

这张做了办公室电脑的桌面。

 

下面这张是陈安老师最喜欢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9300-515948.html

上一篇:收到稿费
下一篇:王晓钢老师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收藏 IP: 119.109.105.*| 热度|

12 武京治 吴飞鹏 李学宽 杨正瓴 曾杰 陈小润 曾新林 张玉秀 丛远新 段含明 crossludo dreamworld

发表评论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8: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