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welcomeyo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inawelcomeyou

博文

教育心经——关于孩子的十大教育

已有 4540 次阅读 2012-8-14 17:10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家庭教育, 生命教育, 儿童教育, 安全教育, 感恩教育

教育心经

——关于孩子的十大教育

钱润池

   引子 

孩子一天天大了,作为家长,老是觉得要教育她些什么。但教育啥呢?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雷锋?见义勇为?志当存高远?为国家做贡献?唠叨一下容易,贯彻到实际生活中比较难。我一直有一种观念,认为孩子的未来,不是家长几句话就能教育出来的,孩子的未来,也不是家长可以决定的。孩子未来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得需要将来的社会考场来验证。看看历史和现实中的伟人,哪个是家长直接教育出来的?话说回来,尽管我们无法预料和决定孩子的未来,但总有一些我们家长认为重要的最最基本的东西,希望能灌输给孩子。有了这些基本的东西,孩子的人生就有了一个支架,这个支架,就构成了孩子未来人生的最原始基因,孩子的未来就可以受到内在的影响。作为父母,这就足够了。

思考来思考去,选了十类教育,未必准确,更谈不上全面。只是自己认为,这十个方面非常重要,希望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

这十类教育是:感恩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努力教育、理性教育、宽容教育、机遇教育、成功教育、善终教育、反思教育。此十类教育,我谓之“教育心经”。

 

一、感恩教育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偶然。无论我们的父母是谁,家庭是什么情况,是贫穷还是富有,是高高在上还是扎根底层,毕竟,我们都有了一个存在的空间。我们的存在,或许在很多人眼里都没有意义,但我们的存在,对于父母,对于亲人,对于朋友,对于同事,对于子女,对于自己,都是有意义的。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应心怀感恩之心。我们应该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谢家庭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空间,感谢幸运对我们的垂青,感谢苦难对我们的磨砺,感谢成功对我们的激励,感谢失败对我们的鞭策……常怀感恩之心,发自肺腑地,我们的生活就会永远充满阳光。感恩的要义,是珍惜我们目前拥有的一切,在此基础上,再去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二、生命教育

从我们出生那一刻起,我们的生命就被赋予了社会意义,我们就成为了社会中人。无论我们愿意不愿意,我们的生命就不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生命存在一天,我们就该珍惜一天。大学时代,讲授大学生修养课的老师对我们说:“任何时候,只要听到有人说活着没意思,我便告诉他:‘活着没意思,死了更没意思;所以,还是活着有意思。'”其他的内容都不记得了,老师讲的这句话却一直深刻在脑子里。生命只有一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遇到多大的痛苦和挫折,都要不断提醒自己:活着没意思,死了更没意思;所以,还是活着有意思

 

三、安全教育

生命与安全息息相关。珍惜生命,就必须注重安全。对于安全,只有一句话:要命的事儿,只要发生一次就够了(玩完了)。水、电、火的安全,必须放在心上。看看每年因为游泳被淹死的人数之多,就什么都明白了。电火无情,生死一瞬间,常常是想救都救不了。行路安全,也很重要。看看那些惨不忍睹的交通事故,看看那些因为事故丧生的人,看看那些痛不欲生的亲人,看看违章者的数量,我们就明白了。自己尽到注意安全的义务了,不成想天上蓦然掉下一颗陨石,砸到脑袋上,这个是命不好,无解。

安全教育的本质,是要守规矩,守关于安全的规矩,包括软安全(贪腐即使软危险,清廉即是软安全)。

 

四、努力教育

学生时代,老师和家长以及周围的人,都在不断告诉自己,要努力学习。学生时代,只要努力学习,成绩都肯定比不努力好,努力得来的成绩,真的都是自己的,谁都拿不走,因为分数在那儿摆着,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在教育中迄今为止都极端重视分数的国度。工作了,老板和上司以及周围的前辈,也在不断勉励自己要努力工作。努力工作了,通常会有个好成绩,但也有时候成绩不明显甚至不好;更有很多时候,努力了,即使有成绩,也常常被人视而不见,甚至成绩莫名其妙地转到了别人头上;还有的时候,努力了,结果却不好,甚至出现了失误,遭到了批评,有时还得替别人背黑锅。很多时候,尤其是年轻的时候,会有迷茫感,会有困惑感,会有挫折感,会有失败感,会有无助感,会有失落感,会有放弃感,甚至会有绝望感。该不该继续努力?努力有没有意义?其实,无论再苦再难,都不能动摇,都不能放弃努力,而应该不断告诉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自己(从个体角度去看),所有的事情,归根结底都是给自己做的,从来也根本不存在为他人作嫁衣裳的问题。不需要追问这是不是真理,我们只需要把他定性为真理就好了。

 

五、理性教育

理性教育,或可称之为思考教育。人的一生,会听到各种各样的说法,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所谓“事实”,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蛊惑或诱惑,会无数次有意无意地跟着感觉走。理性和思考,是人之为人的重要衡量标杆。

小时候在报纸上看到一组漫画,有两幅图画至今记忆犹新:一幅是一个穿着摩登的长发女郎招摇过市(八十年代啊),引得路人争相侧目,后面有一男子急急追赶,想一睹芳容,好容易追上了,女郎回眸一笑,把男子吓得登时跌坐在地:那女郎满脸痘痘……另一幅是有人上街,看到某处排一长队,在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凡排队处,多是销售紧俏物资,于是某人赶紧排进队伍。经过漫长得等待,终于自己到了队伍前端,抬头一看,傻了:面前一堵墙,上书“厕所”两字。这是个跟着感觉走的例子。

看看今天的博客和微博,看看那些层出不穷的假新闻,看看那些听风就是雨的看客与听众,我们就知道,理性,在这个社会有多重要。

理性教育,本质是一种“标准”教育,是一种用相对固定的原则进行思考分析的教育。要保持理性,心中首先要有一系列“标准和原则”,任何时候,遇到任何问题,都要先用心中的标准和原则审核一遍,这个过程,既是思考的过程,也是个走向理性的过程。这样一来,标准和原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就非常重要。简单地划分,可以分为做人与做事两类标准与原则。做人,简单地说,要做个好人。凡是跟好人的标准与原则(对还是错)不符的,都不要去做,这不是死板,也不是保守,这是人类社会多少年血的教训的总结。否则,或可得意一时,终必后悔一世。做事,重点有一条,得符合事实,符合实际,符合科学。当年水变油和永动机的传闻曾轰动一时,追随者众,不乏所谓的科学家。其实,稍有科学常识,都会做出理性的判断。传销,非法集资,高额揽储……这类事件中的受害者,可怜又可恨,他们要么是被暂时的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要么是怀有侥幸心理,想投机,捞一把就走。到了最后,能全身而退的又有几人?这类事情不能做,是因为违背了做人与做事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人云亦云,跟着感觉走,是最常见的非理性,无论是在社会领域,经济领域,科学领域,还是其他领域。处在哪个领域里,就要重视哪个领域的最最基本的原则,重视最最基本的事实,重视最最基本的实情。否则,必走弯路。

 

六、 宽容教育

人是社会的人,所以人复杂。人的一生,即使自己严格遵循做人做事的原则,但谁也不能保证其他人都守规矩。不守规矩的人,就会破坏规则,就会伤害他人。有些人是经常不守规矩,经常伤害他人;有些人是偶尔不守规矩,偶尔伤害他人;有些人是有意不守规矩,有意伤害他人;有些人是无意中破坏了规矩,伤害了他人。不管什么情况,结果只有一种:这些人如果跟你牵扯到了一起,你就容易成为那个受到伤害的人。受到伤害,任何人都不爽,这是本能反应。伤害你的人,或许是陌生人,但更多时候是你身边的人,亲人、同事和朋友。无他,因为你们距离最近。最重的伤害,是信任的伤害,信任愈深,伤害愈重。

我们通常都有一定程度的忍耐。但我们说的更多的一句话是: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无论这句话是说给别人听还是说个自己听。正是因为忍耐是有限度的,所以,当伤害不断发生,超过了我们内心设定的底线后,我们就很容易爆发。这种爆发,通常时无征兆地震式的,破坏力极强,轻则伤筋动骨,重则你死我活。多少人间悲剧,都是缘于这种爆发式报复!我们也真难,忍吧,已经不能忍了;发作吧,又发作不起。那么宽容,又该何处容身呢?

我想,很多事情,发展到不能容忍,演化到不可收拾,我们自己,要担负最主要的责任。有些事情,是一开始就不能容忍的,不管事大事小,结果我们想息事宁人,忍了。这一忍,等于是对伤害者的纵容,为其继续实施伤害创造了惯性。所以,不能忍的原则性问题,一开始就不要忍。有些事情,是一开始就不该生气的。很多到最后弄到无法收拾的事情,看看起因,经常会发现其实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儿,根本不值得去在乎。结果,我们失去了理性,非要一争长短一争高低,争到最后,两败俱伤,后悔晚矣。有些事情,是因为爱和信任。因为爱,所以我们无法容忍父母配偶子女的谎言,即使是所谓的善意谎言;因为爱父母,所以无法容忍配偶对父母的漠视和伤害;因为爱子女,所以无法忍受他们的小过失小错误烂成绩。因为信任,所以借给朋友钱不要借条到最后钱要不回来导致朋友反目;因为爱心扶了跌倒了老人结果却被缠上惹了官司……

不能忍的背后,是因为我们有一种心理预期,一种需要“回报”的心理预期我爱妻子,就希望妻子能因为我的爱而爱屋及乌爱我父母;我信任朋友,就希望朋友能与我一样阵势这份信任,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我爱孩子,就希望他们能懂得父母的关爱珍惜父母的关爱,做到用好孩子和好成绩来回报父母……

伤害了别人,主要是因为自己的言行未能满足对方的心理预期。让别人付出后的心理预期落了空,是一种最重要的伤害。反过来,受到了伤害,多是因为他人的言行未能满足自己的心理预期。

解开了“心理预期”这个结,就比较容易做到宽容了。用老话说,就是“但求施恩,不求回报”。用这种思想指导自己,就比较容易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也比较容易理性地主动避免伤害的发生,就比较容易化忍为无形。最坏的感觉,是失望。失望,是绝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一种情感体验。

宽容非常重要,因为假如不宽容或者不会宽容,最终是伤人伤己。随便问一个人,问他你愿意伤害别人同时又伤害自己吗?大都会回答不愿意。再问他,你有恨的人吗?大都回答,有!呵呵,身在庐山中啊!

为了牢记宽容的重要性,请记得一句话:冲动是魔鬼。冲动是不能忍发展到极端的爆发,是无征兆地震。地震,是制造人间地狱的祸首之一,当然是魔鬼。

 

七、机遇教育

从小我们就受到教育,被告知要珍惜机遇,要把握机遇;同时又被告知,机遇可遇不可求;所以又被告知,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都挺有道理的。

问题是,既然机遇可遇不可求,那怎么把握机遇?怎么准备?无法准备,又怎能抓住机遇?这么一来,等待机遇垂青,跟抓彩票中奖的概率差不多,跟寄希望于皇帝选秀一夜之间成为贵妃宠妃甚至皇后的入宫女子差不多

其实,机遇,也有两种:一种是客观的,是相对确定的,是大多数人可以预见的,多是跟社会发展局势和潮流有关;一种是不确定的,有可能来临的。对于第一种,我们必须要把握住每一次机遇期;对于第二种,则只能做好准备,静静地等,或者主动寻找,但机会来了,动作一定要快。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要侧重把握第一种机遇,因为成功更容易一些。所谓客观机遇,例如社会形势、社会需求、发展规划、行业动态等等,这些都是摆在哪儿的事实,你得去留意,去观察,去分析。

当年中国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这是个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也是个最大的客观机遇,眼尖的人发现了,早走一步,就抓住了机遇。数年前开始搞股市,也是客观机遇,看得远的人出手了,结果也抓住了机遇。十几年前取消福利分房,明眼人一下子就知道房产要私有化了,私有化了,当然就会创造一个楼市,楼市从起步到成熟的过程,必然满是机遇。看明白这个机遇的人,都发财了,成了富人。把握客观机遇,需要的只是智慧和胆略,不需要绞尽脑汁去挖掘

至于主观机遇,通常不是等来的,而是自己挖出来的。别人养普通蛋鸡,我养野鸡,生态绿色环保,别人发小财我发大财。这是主观机遇。

总之,注重客观机遇,理智地随随大流,就比较容易成功,同时注意挖掘主观机遇,但要点是抢占先机,先走一步。当然, 也得嘱咐那句耳熟能详的话:机遇与挑战同在,利益与风险共存。

 

八、成功教育

谈成功教育之前,先讲个“豆腐王理论”。话说故事中有个豆腐王,豆腐卖得最快,价格最高,利润最大。豆腐王临终的时候,想把成功的秘诀传给脑筋有点憨的儿子,于是就问儿子:“你知道为什么我卖豆腐这么成功吗?”儿子说:“因为你做的豆腐好吃。”豆腐王摇摇头说,“因为我是豆腐王。为什么我是豆腐王?因为我的豆腐比别人做的好吃。好吃多少?好吃一点点,一点点而已。但正是这一点点,却为我赢得了豆腐王的称号。有了这个称号,我的豆腐就可以比别人的豆腐贵很多,且不愁卖。这就是我的秘诀。”豆腐王的秘诀,我称之为“豆腐王理论”。

所谓豆腐王理论,就是:只要比别人(竞争者)好一点点,收获就会比别人大很多。延伸一下,要比别人多努力一点点,多勤快一点点,卖东西比别人价格便宜一点点,服务态度好一点点,店铺位置比别人好一点点,资金周转别别人快一点点,运动员比别人成绩好一点点,高考成绩比别人高一点点,文章比别人好一点点(数量比别人多一点,层次比别人高一点),做人比别人圆通一点点……

好一点点的结果就是:你的优势提高一分,收获就可以提高十倍

话题扯回来,怎样才能做到比别人好一点点?如何走向成功的秘诀,豆腐王没说;或是说了,但只对他儿子耳语了,我们无从得知。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成功之道。

此处所谓的成功,是狭义上的,仅指“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至于目标是正面积极的还是负面阴暗的,不在本文的讨论范畴。一般地说,成功,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评价,这种感觉和评价都以“达成所设的目标”为前提和基础。感觉和评价,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自我感觉和自我评价,一个是他人对你的感觉和评价。成功与否的参照系,往往是自己的“同类人”,如同学、同龄人、朋友、同事、一起参加工作的人等等。

很多人不够成功,不是潜质不好,不是智慧不够,是因为没有采取行动,没有选择正确的方式方法。这也是我们探讨成功之道的现实基础。

在我们看来,成功的第一要义是选择。选择的本质是什么?选择的本质是求变。求变,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选择什么?选择与现在不同又能成为目标的东西。求变,就必须采取行动。

求变的关键,是增加变化的有效性。所谓有效性,是指改变有助于目标的实现。

成功路上有几大帮手:信息、取舍、身份、学识、阅历和机遇。信息,特指与目标实现有关的第一手信息。搞不到第一手信息,就会很多弯路。取舍,是指围绕目标进行取舍。有舍才能有得,才能集中精力。此处的身份,是个广义词,指在别人眼中你身上的有形无形或明或暗地使你区别于“竞争者”的各种“标签”。如官二代富二代穷二代是标签(身份类标签),三好学生优秀学者奥运冠军海归博士长江学者是标签(能力荣誉类标签),你是市长女儿的同学和好朋友、是姚明丈母娘孙子的姑妈的儿子的家教也是标签(关系类标签)。这些标签有几类:一类是客观类,如身份出身等;一类是主观类,如能力荣誉等;一类是关系类,多是临时的。不论你身上有哪些标签,都要特别重视他们,扬长避短,发挥标签的敲门砖作用。把这些标签用好了,可以事半功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学识,是任何人成功的必要条件。学识,是广义的,是指你从事某种工作所需要的能力。阅历,是帮你增加人生智慧的得力帮手。学识和阅历,构成了你的两条腿,学识在明处,阅历在暗处,少了哪一条,走路都不稳,或者走不远。至于机遇,前文已经谈过,略过。

成功所需要的要素很多,我们此处专门挑出信息、取舍、身份、学识、阅历和机遇,是想要特别强调其重要性,并不否认取得成功所需要的那些基本素质,如努力、坚持、毅力等等。道理很简单,没有谁可以随随便便就成功,但有些人非常努力非常有毅力非常……但还是不成功,往往就是因为忽略了上述的某一点或某几点。

 

九、善终教育

关于善终教育,有个尿罐理论,源于我生活的实践。小时候在农村干活,给花生浇药,那时生产条件不好,通常用尿罐兼作药通,在底部凿个小孔,插入一根塑料导管,然后挑着尿罐浇药。因为家里的农田多,尿罐少,所以就找邻居借。邻居借了,但千嘱咐万叮咛:一定要小心,别把尿罐碰破了,因为明天要用。我牢记在心,使用过程中小心翼翼。终于,活干完了,尿罐完好无损,我心释然。肩挑尿罐回到家门口,伸手开门,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心里一惊,回头一看,尿罐被甩到门口的大树上,碎了。真是悲催!无法对邻居交代啊!还好,第二天镇上大集,起了个大早,花五块钱买了个新罐(五块钱啊!差不多是我一年的零花钱!),急冲冲赶回家中,在底部重新钻好眼,插上新塑料管,然后还给邻居。赔了个新罐,还惹得邻居不高兴,人家原本是想一早就去浇药的!

尿罐理论,用今天的话解读,就是:慎始慎终,笑到最后笑得最好。不到最后一刻,不要松懈,不要高兴得太早。太多悲剧,都是因为没有坚持到最后一刻,或者笑得有点早了。坚持尿罐理论,需要淡定

 

十、反思教育

一个国家需要在发展中进行反思,一个民族需要在演化中反思,一个人也要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反思。反思,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让未来的路走得更好。反思什么?向内,要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反思自己的目标是否实现,反思自己的长处和短板在哪里,反思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反思问题出在哪里;向外,要反思社会大局和社会潮流是什么,反思人类前进的方向是什么,反思客观环境在怎样影响主观世界、怎样影响世人、怎样影响自己。反思,要尽量全面深入,尽量多角度,尽量用大视野,尽量有针对性,尽量把反思的经验教训用于指导未来的人生之路。

多少国家和民族,因为不懂反思不愿反思或者不吸取教训而逐渐走向衰亡;多少单位和企业,因为不懂反思不愿反思或者不吸取教训而从走向没落甚至是一夜之间倒闭;多少个体,因为不懂反思不愿反思或者不吸取教训而在最强势最嚣张时刹那间跌落地狱深渊。

没落、衰败、孱弱、无助、失意时,比较容易进行反思;昌盛、、繁荣、强大、得势、发达时,往往很难,往往会趾高气扬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忘乎所以,到头来终究难免一败。得意时的反思,往往更重要。每日三省吾身,或许难做到;不时反思一下,该是永悬脖颈的警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69266-602155.html


下一篇:实名制与个人隐私
收藏 IP: 60.213.233.*| 热度|

4 刘建兴 张玉秀 彭泉 漆海霞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3 1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