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我国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屠呦呦获奖!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屠呦呦独享一半奖金。另外两名获奖科学家为爱尔兰的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 ōmura,获奖理由是“有关蛔虫寄生虫感染新疗法的发现”,爱尔兰和日本科学家分享另外一半奖金。
屠呦呦获诺奖,洗雪了长达一个多世纪以来,没有中国大陆的科学家基于本土的科研成果而问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历史。杨振宁先生于2010年所做的预言:“20年内中国人将拿到诺贝尔奖,并不乐观,我认为10年就可以实现”,时至今日,刚约5年,终有确证 。好像曾有许多人为此预言下赌注,如何?还算数不?饶毅对发掘中国科学家在医学方面的贡献,确实目光如炬,2011你便有“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详论之,识人之明且勇于发声,确实令人感佩。
屠呦呦获诺奖还带来一个附加效应,也随之诞生了国内刊物发表诺奖成果的记录。屠呦呦的原创性成果,以集体署名的方式于1977年发表在中文期刊《科学通报》上: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科学通报,1977,(3):142.
屠呦呦获诺奖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科学家,完全有可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取得诺奖级成果。中国的科学期刊(甚至是中文的)曾经,也极可能正在发表着诺奖级成果。对于提振中国广大科技人员的信心而言,确实恰逢其时——诺奖,我们也可以有!
延伸博文:国内的科研评价需反思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