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这段时间,估计大伙儿都在忙新一届研究生面试选拔这档事儿,有些新搞法不知道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不妨说道说道。话说周末突然接到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发来短讯,要求参加研究生的复核面试工作,立马回讯“no problem”。今天起个大早,怀着个公婆见新媳妇的心态忐忑忐忑的去了,来到教学楼倒被震撼到了,真是“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黑压压一大片等待的学生,看来今年的申请率又创新高了。提前半小时,各学院先组织召开工作会议,然后明确了几个新要求。
其一,复试分值进一步降低。往年研究生复试分值占比40%,今年复试分值降到30%。其中,专业复测成绩占15%,面试成绩占15%。显然,这种变化进一步加大了全国统考成绩的比重。主要目的无外乎要降低学校的选拔压力,录取与否更主要由统考成绩说了算,复核环节则尽可能降低影响。
其二、实行双盲面试。(1)考生选择导师调整到复核完成以后,则面试阶段,导师和潜在的指导的学生不具有对应关系。(2)学生提前随机分组,每组约30个人;导师提前随机分组,每组定编5人;临入场前,导师组和学生组随机匹配。(3)面试开始,也是绝了,测试表上,只有一串编号,进来的学生胸前贴一张编号牌,谁是个谁,都被号码代替了。当然,学生不能自报姓名,评委也不得过问。
其三、面试环节严格监控。一进面试现场,先把手机交出去。抬眼一看,里面长枪短炮,除了墙壁上的监控设备外,又临时架设了录音设备和视频摄录设备。连面试官的座位,也是严格规定的。乖乖呀,这阵仗够大的。手上的评分表共四项:表达能力(含英语口语)20分,抽签必答题目20分,问答环节30分,创新能力考察20分,共90分。
总的感觉,这些调整和强化的措施,可以促进面试环节的客观评价。但不利的一面是,导师丧失了针对性面试考核的机会。过程更标准化了,但个性化也就没有了。此外,在面试中也对考生有几点共性的意见:
其一、英文表达能力大多不过关。按照要求,一开始由考生用英文做不超过2分钟的自我介绍,很多学生讲出来像背诵课文一样,没有表情,没有亮点。看来没有语言环境的语言教学,“说”的能力真的普遍很差。
其二、面临的选拔对象多是些只有死板知识的人。可以高兴的一方面是,学生对知识点的回答都不含糊,即,书本上的知识倒是顺口而来。悲哀的一点是,感觉这些知识都是死的,一让他们发挥一下,马上就能发现学生们的理解力、洞察力、扩展力都很薄弱。
其三、这些准研究生们并没有做好准备。我总喜欢问他们一个问题“你感兴趣的问题和准备研究的专题是什么”,这次被问的30多个人,没有一个像样的回答,不具体、不明确、没有方向感!不免倒问起自己来,他们读研究生究竟想干嘛?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虽然熙熙攘攘看似为一个崇高的学术目标而来,但约90%终将被学术圈子淘汰。一则,不能期望太高,二则,也寄望有点石成金的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