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是一个称谓,也是一种职业,过去还是事业。功利主义早已经把斯文当作扫把,满地灰尘几乎让整个民族睁不开眼了。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我要在老师前面加上崇高神圣的修饰词,不知多少人会笑我幼稚和矫情。
作为一种职业,老师过去被称为教书先生,从幼儿园到大学,凡是老师大抵都可以这么叫。教书先生,一个亲切又庄重的称呼,我真的蛮喜欢。前面说他是教书为业的,也就是靠这吃饭的,后面先生一词,是敬重,首先是道德感觉,而后是学识涵养,结合起来,一个老师的总体评价就很容易出来。两者结合得好,就会散发出魅力,所谓春风化雨之类的词语即是形容此等意思的。
现在的老师,尤其是大学老师,教书似乎介于职业与半职业之间了。因为现在强调数据和操作性,科研的所谓指标就在这种操作系统中脱颖而出了。教书的主要阵地在课堂,可是现在上课的是远远赶不上那些写文章的。一心教书,付出热情的,如果所谓科研不能完成任务,很有可能的考核结果是不合格,这甚至意味着连上课的权力都失去。而擅长写文章(对于一部分人来说,用炮制文章更确切些)的人,书教得马虎些完全是可以的,年终考核他们一定是风光者。即使在教学评价这一块上,他们也是优秀的!很简单,他们能写出一伙所谓教学文章,这个硬指标,比所谓的学生评价有用得多。
这种评价体制的失衡,是对常识和传统的挑战。不管你有多少理论,老师首先用心教好书总是铁律。少花甚至几乎不花精力在教学上的人,道德上的缺失还是轻,往重里说是犯罪。学生可是花了价钱上学的,不好好教,岂不是渎职?为了将时间花在科研指标上,连篇累牍追求数量,挖空心思上档次,喜怒都随刊物转,尊严和气节安在?精神血肉骨架一点都不和谐,还谈何美感和魅力?在我看来,学生们对大学老师的评价是远远低于中学老师的。照道理来说,中学填鸭式的教育本质没有改变,因为高考的制度还保留有浓郁的科举色彩。中学老师和大学教师比较起来,应该从各方面来说是毫无竞争力的。可是评价往往相反,为什么?很多学生就说,中学老师起码是负责和充满关怀的,而大学课外想见个老师,除非路上偶然碰见,否则就比见领导人还难,尤其是名望高的忙人老师更是如此。
全中国大学的轻视教学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否则就没有教育部的所谓教学质量评估了。可是这个评估又在大量炮制指标和数据,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如何呢?这个又是被人忽略的,甚至根本不作任何考虑。道理也简单,他们说学生说你好,是个很主观和虚的,没有操作性可言。教育部无论在何种场合,都是高扬指标和操作的,因为没有这个,他们就觉得权力的滋味一点都品尝不到,比白开水还淡的感觉,可不是这班官僚能忍受得了的。这种评估的种种弊端,不知多少人痛心疾首。教书为先的观念非但没有树立,师德和学风在公然造假中再次难堪。
教授博士本来就要上课的,是老师上课就天经地义。可是这还作为一个指标来测量,真是天大的笑话。很多学校在引进博士和教授的时候,很多试讲都是走走形式的。大家本能地就看看表格的数量和档次,其余一切都不在话下的。看来应付教学在很多学校看来形成了相当大的共识,习以为常的谬论就是真理,这是相当可怕的。
科研的重要本来就不要强调,真正的科研是自然做出来的。好故娘逼急了也会沦为娼妓,为科研而科研的人,是走火入魔的,也就不是真正的科研。上课上得好的老师,学生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学力深厚。长年累月站在讲台,非研究不能深入,非深入不能吸引学生,难道不是吗?乐于和学生交流的老师,心态也是健康的,反之这老师在社会上肯定行动能力差。
有点眼睛睁不开了,题目又越说越大。千言万语赶紧汇成几句话:是老师就先好好教书,教有余力,就做点真学问,搞点真科研,度过愉快而又真实的人生。是懂教育的官员,就要将心比心,尽量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大家回到常识中去,天地人心都和谐。我心动的是未名湖畔那些曾经懒散的魏晋背影,他们散步释放的诗情光辉诠释了何谓超越功利的艺术人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