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子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ojunyan

博文

国学大师离去后留下的思考

已有 3701 次阅读 2009-7-12 21:1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季羡林老先生不幸于昨天仙逝了,本人真有些无法相信这个事实。知道季老是上大学的时候看了部分他写的杂文,后来由于专业的关系也没有太多的关注。而今年关于“藏画偷卖”的事件又让我重新关注这位文学界的大师。

       一方面也是自己在科研之余开始抽时间阅读一些古代经典著作,另一方面也是个人有喜欢看书藏书的爱好,故而也对这些国学大师开始有了新的关注。季老经历了新旧中国的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人生经历丰富、学识渊博恐是后人所未能及也。

       中国科技发展到如今,给人感觉是有一些畸形,太过细分的文理分科,使我们这些理工科的学生缺少一种人文关怀和社会敏锐,多的是种实在和俗气,经费和文章成了评判一个人的最高标准,而做人的东西似乎是退而求其次的。也许我们可以现在国内的博士和文章都是世界前列,但是没有重量级的,究其原因,似乎和南怀瑾老先生提到的这种文化的缺失也有很大的关系。

      实用主义没有错,但是没有人文和社会道德厚重的基础,只会产生科研的机器,而不是大师样的学识和风范。

       季老的离去,应该让我们意识到传统文化丢失后不易再回的艰难,更应该反省目前我们在教育中如何塑造人、塑造真正的科研人,而不是简单实用主义的人。

     纵观国外的大家,大凡优秀的科学家,首先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功底的哲学家,有的是数学家和化学家等多种头衔兼有,他们学科的厚实和交叉,达到了一种艺术上的共鸣与交融,故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阐述一个社会和科学问题。而我们目前的研究者则是希望急功近利地交差或完成任务,哪里还有时间去扩展研究的视觉呢。

       这种差距,似乎和我们国家的很多科研政策相关,总是希望简单的引进就能解决问题,殊不知水稻的育种、树木的移栽以及不同物种资源的移动都是需要时间,而最终新东西的产生最终更是要本土化的深入培育。

     季老的离去,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希望不是传统文化丢失的有一个缺口。没有文化沉淀的科研,我想本身就是一种缺憾,正如有人说过传统文化的没落,或许也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种悲哀。

     大学,其实塑造人比简单的数理化公式和简单的实验更重要,只有思想提高,科研才有可能更上层次。希望不要在某一天,我们还需要向其他国家来学习我们传统的东西,珍惜和尊重不是放置于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让其深入到每一个接受文化教育的人心中,也许这才是大学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吧。

     季老的离去,希望留给我们所有曾经或者现在还在思考的人们更多的慎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771-243216.html

上一篇:有感于十年树木
下一篇:城市垃圾沼气净化处理的一些想法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2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