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华的活动构造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gh 活动构造,也许就在你身边,也许哪天要了你的命,也许……

博文

快鸟卫星预正射(Ortho-Ready)产品简介

已有 6081 次阅读 2008-9-12 16:26 |个人分类:RS

 快鸟卫星于2001年10月18日发射后,经过近4个月的在轨测试,DigitalGlobe公司从2002年2月13日开始少量分发该卫星数据,2002年5月21日宣布全面、正式地商业运行。自2002年分发数据以来,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客户的鼓励和建议下,DigitalGlobe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不断地改进快鸟卫星数据产品的质量和精度,增加客户急需的产品系列。2003年上半年,快鸟卫星产品中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产品模式:预正射(Ortho-Ready)产品。
 
本文将解答广大客户在订购预正射产品时碰到的一些常见问题。
 
一. 一. 同样是快鸟卫星的2A级标准数据产品,已有的标准产品与预正射产品有什么区别?
 
预正射产品与已有的标准产品都同样经过了数据的辐射校正、传感器校正、几何校正处理。除此之外在已有的标准产品处理过程中,还使用了一个较粗略的全球数字高程模型(GTOPO30,30秒采样点间距,在赤道地区约1公里点距, 大致相当于100万比例尺精度的DEM)做高程校正。由于这种高程校正采用的DEM精度太低,所以不把它称为正射校正。但是对于这种已经过了DEM校正的产品来说,如果再次做用DEM做校正,不仅不会减少绝对定位误差,反倒会增大绝对定位误差。
 
预正射产品没有经过上述高程校正处理,只是把系统级几何校正后的产品投影到用户选择的椭球体上。除了没有经过高程校正这一点之外,预正射产品与已有的标准产品的其它参数与规格相同。
 
预正射产品做正射处理时,可以选用的软件包括:ERDAS,PCI,SOCET SET等。
 
二. 二. 应该根据什么条件来选择预正射产品还是标准产品?
 
如果您订购数据的目的不包括作正射校正处理,那么建议您选择订购标准产品。这是由于采用了GTOPO30来做了高程校正处理,因地形起伏造成的侧视投影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正,使得标准产品的水平绝对定位误差要小于预正射产品。在高海拔地区,随着侧视角度的增加,预正射产品的水平绝对定位误差有可能达到几百米甚至超过2公里;而标准产品的水平绝对定位误差肯定小于100米。需要注意的是,在不计算地形高程与侧视角度的条件下,预正射产品与标准产品的水平绝对定位误差都是小于23米(CE90%)的。
 
如果您需要对数据作正射校正处理,我们建议您订购预正射产品。
 
三. 三. 如果要自己做正射校正处理,是从基础数据(1B级)做起效果好,还是从预正射产品(2A级)做起好?
 
如果都是采用RPC模型来做正射校正,基础数据(1B级)和预正射产品(2A级)的处理结果基本上是相同的:处理时,用商业软件、RPC、高质量DEM(至少DTED 2级)、亚米级GCP,可以达到3m(RMSE)的精度。如果采用快鸟卫星的传感器模型,也就是用商业软件从基础数据(1B级)开始处理,再加上高质量DEM(至少DTED 2级)及亚米级GCP,可以达到稍好一点的结果:2m(RMSE)的精度。
 
预正射产品的最小起订量是25平方公里,可以对某个小区域做正射处理;而基础数据必须按景(272平方公里/景)订购,可能不如预正射产品那样正好覆盖用户所需区域的面积。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预正射产品是分片存储的,做正射处理前,必须把所有的单片图像都拚接起来,因为元数据(Metadata)文件中的参数是与整个图像相关联的。
 
四. 四. 用预正射产品做全色增强(PanSharpening)处理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快鸟卫星的焦平面上,6块全色CCD传感器与6块多光谱CCD传感器是前后错开排列的。这就造成:
 
1. 1. 同一时刻获取的全色和多光谱图像前后相差约900米(在基础产品中可以发现这个差别);
 
2. 2. 地面上同一点的全色和多光谱图像在成像时间上相差约0.1秒;这使得它们获取时的侧视角度稍有不同。
 
由于侧视角度存在差别,对于大侧视角度或地形起伏较大地区的预正射图像来说,做全色增强处理时,最好能把全色数据与多光谱数据分别先做正射校正,然后再作配准和融合。否则,融合后的图像有可能比较模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355-38736.html

上一篇:ArcGIS中标注之一上下标、分数等特殊形式标注
下一篇:在Linux操作系统下安装与运行GAMIT软件
收藏 IP: .*| 热度|

0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