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华的活动构造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gh 活动构造,也许就在你身边,也许哪天要了你的命,也许……

博文

512汶川地震一周年(4)

已有 3963 次阅读 2009-5-10 17:18 |个人分类:地震| 汶川地震, 周年

请尊重事实,不管是科学研究还是社会生活

汶川地震之后,国内外对汶川地震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紧锣密鼓的开展起来。就地震地表破裂的科学调查,除了地震系统组织了近40人的应急科考外,中科院、地科院和成都理工等相关研究人员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调查,和1999年集集地震一样,震后大量重复的工作全面展开。诚然,作为科学研究,不同学者专注的方向可能不一样,即便相同的研究也不能由某一部门“垄断”。但是,一年过去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出来了,你可以在找到无数篇关于“地震地表破裂”的所谓研究论文,可是区别到底有多大,多少人的文章正真具有研究价值呢?罗列部分、残缺、重复的资料,可能能为自己出点成果,对整个研究有多大用处呢?有多少人能持续深入研究?不能不说,某些人是怀着“分一杯羹”的心态。

某些所谓的科学家,当然不会放弃这次机会来出成果。研究成果往往具有时效性,因此,某些科学家全然不顾研究的完整和严谨,抢先发表所谓的最新研究成果,出现“指鹿为马”、“张冠李戴”等现象。汶川地震发震断层以逆斜滑运动,地震断层地表破裂比纯走滑断层的地表破裂更复杂,并且往往和滑坡变形等混淆,难以区分。在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出现大量的错误识别结果。

比如青川断裂,在这次地震中没有断裂滑动,当然没有断层地表破裂,但是大量的滑坡成了某些研究者的猎物,他们甚至只取部分滑坡变形来当成断裂滑移变形的证据,在文章中也没有翔实的照片等资料来支撑。

再比如,本次地震断层的最大滑移量到底是多少?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断裂的滑动行为特点,甚至对青藏高原东缘变形模式的认识。也许大自然故意留下一些难题,它也时常留下假象迷惑那些试图投机取巧的人。复杂的地形地貌以及震后滑坡、垮塌等对真正的断层滑移变形进行的包装和改造,不经过严密的推敲怎么能轻易获得?甚至很多现象遭受破坏后,根本不能用来简单说明问题。

 汶川地震范围之广,是没有先例的,进行完整的研究是需要一定规模的人力和时间投入的。可以肯定的是,某些学者“以管窥豹”,甚至“借用”别人的成果。这样的研究是无益于科学发展的,更谈不上百花齐放和学术争鸣。

 另一个很不好的现象是,基于少量数据的模型推论和模拟反演掌握的话语权远远大于野外基于调查的数据。本来是由野外第一手数据来指导模型的建立、约束反演的条件、检验模拟的正误。但是,现在却流行模拟数据指导野外工作,验证野外数据可靠性,模型说来一套一套的。甚至某些人认为野外转一圈拍几张照片啥也没有,怎么来说事。对于基础自然科学研究,尤其是地球科学,实在是不应该的!地球系统的复杂还不是现在的简化模型能很好表达的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355-230540.html

上一篇:512汶川地震一周年(5)
下一篇:512汶川地震一周年(3)
收藏 IP: .*| 热度|

1 廖永岩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6: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