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到目前为止,科技界最大的新闻应该是我国的科学家屠呦呦作为大陆本土的研究人员,首次获得诺贝尔生物医学奖。作为中国科研大军的一员,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屠老师的主要研究成果是在四十多年前获得的,当时研究条件相对比较艰苦,她通过数百次的筛选与失败,找到了用乙醚低温萃取的方法,首次从青蒿植物中获得有较好治疗疟疾药用价值的产品,又不惜以身试药,推进青蒿素的临床应用。虽然青蒿素的发现,研究与应用,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大协作的产物,这项造福于全人类的成果,并不全属于一个人,而是由当时一大批我国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共同完成的,但屠老师的低温乙醚萃取,无疑是最关键的一步。从现在公布的资料来看,美国人筛选的化学药剂的数量远远超过我国,但他们就没有找到能治疗疟疾的最有效的药,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屠老师的发现有点点幸运。本来开创性的研究,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幸运成份。从屠老师获诺贝尔奖这点来看,她获奖的开创性研究成果,有非常好的应用效果,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而不是发表了多少篇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
目前高校的价值导向仍是SCI论文为主,SCI论文又分1区,2区,3区,4区,且不同的杂志还有SCI的影响因子。用SCI论文评估的最大好处就是比较容易量化。由于这个价值导向的影响,高校将产生一大批写SCI论文的“高手”。不少研究,离实际工业与工程应用会越来越远,大部分的高校研究也真正的属于象牙塔里的研究。
我是以搞实际工程应用为主的教学科研人员,当年为了能升到教授,也奋发图强咬牙写SCI论文,最多一年也发过3篇SCI论文。拿到教授,带研究生,就会面临课题的选择问题。从容易发表SCI论文,或发表较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的角度来考虑,选择目前国际上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课题,是一个比较聪明的选择。因为成为热点,报导的研究论文就多,论文相互引用的可能就大,这样,相关的杂志SCI影响因子就提升了,按现在的评价标准,表观的研究水平就提高了,但研究热点往往离实际应用还有比较远的距离。
该做如何的选择?针对自已能力特点,已取得的工业与工程界的影响,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及面对市场的需求,我还是选择了研究以应用为主的方针。搞应用研究,拿应用研究成果发SCI论文并不易,应用研究往往都是利用成熟的理论与方法,这就难以达到许多杂志的“创新性”要求。当然,在应用研究中,也并不可能完全没有新发现与创新,为了满足学校对SCI论文考核的需求,学生毕业的要求,几年来,我的小团队,每年差不多只有一篇SCI论文发表,还好,这些论文都是1区或2区的SCI论文。硕士研究生发表了不少国内核心期刊的论文,以满足硕士生毕业的要求,同时也能起到为我们开发的技术做应用性广告的作用。事后的验证表明,我们技术能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合作单位还都是先看到我们的研究论文,然后找上门来,合作成功的。
屠老师的获奖,使我坚定了继续走应用研究的信心。研究不完全要以发表SCI论文为导向,研究应该真的能解决实际问题,并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就一定会得到社会的承认与肯定。我知道,若我的研究团队也绝对以发表SCI论文为导向,寻找目前的研究热点,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也许发表的SCI论文数量会比现在多一些,被学校评价的工作业绩也会升一点,从学校拿到的“学术奖金”也能增加一些。但我这样做值得吗?几十年后,这些跟风的研究成果仍有价值吗?
真心为屠老师因四十多年前的研究成果获诺贝尔大奖而高兴。我不敢侈望几十年后也能获得什么大奖,但我希望我们现在开发出的应用技术,几十年后仍有大规模的应用,仍能为环保事业作出贡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08: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