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与导师关系说到底是一种特定的人与人关系。近年来学生的状况,导师们不满意;导师的状况,学生们不满意。
以硕士生为例,三年的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可说转瞬即逝,也可说漫长难熬。
面试时双向选择,学生选择导师,导师也接受学生。入学时师生双方彼此都寄予厚望,踌躇满志。可一旦进入开题,论文实验阶段,诸多问题就来了,矛盾日益积累甚至激化。到了毕业前夕,双方入学时的那些想法都成为泡影。
是学生的无奈还是导师的无奈?
研究生与本科生不同。研究生的论文要求独立完成,尽管在导师指导下,但更多的需要研究生本人的付出。顺利毕业、获得学位是起码要求,无需解释。即想学到真本事,又想开心快乐,这对研究生读研目的提出更高要求。在现有环境下,很多研究生是抱着“混”学位态度来的,根本没有对自己未来人生有过认真思考。心理准备与面对挫折的准备都不足。目的不纯,一切顺利还好,遇到困难时各种问题接踵而来,师生矛盾显现。
导师带学生都有点私心。既要学生成为自己科研的助手,也希望学生做出成绩为自己增光添彩。我相信,导师对学生一开始的投入(上课,传授,关心)应该是真诚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生双方的目标会出现差距,一些导师对学生的偏爱会逐渐被失望所取代。
研究生与导师都需要反思。研究生为什么选择读研?导师为何招研?
我相信只有双方目标一致,利益相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关系才有和谐和快乐。
师与生的背后,还有管理者。当今的师生关系现状与这些管理者的决策脱不了干系。
管理者不能只顾施压(要文章,要成果),而在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方面毫无可行举措。缺少理解,包容,人性化,使得很多规定看起来合理,但执行起来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与管理者的初衷相反。管理者是否更需要反思?
记得我毕业刚参加工作时的一句话:工作着是美丽的,是快乐的。如果时光倒转,我还想当回研究生。可是现在,一切都是快节奏,真想过去的慢生活,细细品味。。。
没有宽松的科研环境,加之各方面的压力山大,只能使师生身心俱惫,像吃快餐一样匆匆应付。快乐何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5: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