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现实是,导向的力量更强大。因为榜样是导向者树的。
我们小时候学雷锋,焦裕禄,那是亿万人心中的榜样。现在还有这样的榜样吗?只有明星们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才有了追星一族。
研究生发表论文本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无可厚非。但现在演变成与奖学金评比,就业挂钩的敲门砖。如果把培养重心放在提升研究生素质,训练科研思维,扎扎实实做工作上,我相信论文只不过是培养学生的副产品而已,是水到渠成的。但如果把文章当做成王败寇的唯一标准,导向就出了问题。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可能变成追逐的目标。可悲的是,一些老师们也不得不随波逐流。可见导向的力量巨大。
高水平大学建设也同样。不是建几幢大楼,挖几个人才,弄几顶帽子,弄多点经费,发几篇高大上论文,获几项大奖就是高水平。而是厚积薄发,出几个真正的大师来。大学良好的氛围,严谨求实的学风,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多数老师真正踏踏实实做教学科研和学生走向社会后的评价。
80年代后期,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使传统生物学受到冲击。一时间只要文章加上点分子生物学内容就立马高大上。90年代开始,很多学校把经费投到改善实验室设备。一些学校向国际看齐,引进大量高精尖仪器,如PCR,膜片钳,流式细胞仪,质谱仪等,但事实上很多学校只是摆设,来人参观走一圈而已。趴窝的有多少?真正会用的做出成果的又有多少?
还有考核评价,只要会加减法就可以评出一二三来。若小学生评出的与专家评出的不谋而合, 大专家们情何以堪?只关注影响因子,又有谁去看文章的内容?老师学生的业绩都如此评价,优秀,帽子都按此排序,这样的导向会把人导向何方?
导向者导出的榜样,就是告诉人们这些人是成功者。劣币驱逐良币就必然发生。往往几篇SCI决定人的一生。年轻人,奋斗吧!有了CNS,就有了一切!帽子待遇位置不在话下。不过榜样若只是头上的“光环”很快会褪色,叫卖不叫座,导致墙外开花墙里不红。
比起30多年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振兴中华而拼搏,现在的大学硬件今非昔比,但追求的理想不可同日而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8: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