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他强调的是教育者对学生的一种责任与信念,是教育者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当然也有其理想化成分,用以激发教师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这句话与韩愈关于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理念异曲同工。教师如果没有尽心尽职把学生培养好,当然应该承担责任。然而这句话不能夸大解读,否则就成了捆绑教师的道德枷锁,似乎教育的成败都是教师造成的。而且过度解读推及其它行业,如“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不会治的医生”纯属逻辑混乱。
陈鹤琴作为儿童教育家,我想他这句话适合儿童没问题,但是对于已是成年人的大学生研究生完全不适用。有些人把这句话作为至理名言,仿佛站在道德制高点评判别人,怎么不照照自己?
我认为教育不是万能的,教师也不是神!
人的三观形成于青少年时期(叛逆期)。三观形成受社会,家庭因素的影响远大于学校。大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有自己想法,独立性更强。其行为完全是受大脑支配的,不要说什么“小孩子”了。一些大学生研究生对老师的行为实在令人气愤,将自己的考试通不过,论文通不过,毕业延期归咎于老师。这种学生怎么不反思自己?大学生的错误不存在原谅与否,只能作为教训伴其一生。学校里教不会的,社会一定会教他。
教师,永远是一种崇高的职业。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也要尊重自己,牢记使命和担当。陈先生的话作为自我鞭策可以,但不应成为他人对教师约束评判的工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4: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