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量化评价对于每位在岗教师都是必须经历的。在高校,老师科研接受学校的评价,教学接受学生的评价已成常态。
科研评价量化指标是论文,项目,奖项。教学评价量化指标是学时,上课门数,教学纪律和学生评分。哪一条不达标都是不合格。老师们无决策权,吐槽没用,Publish or Perish,to be or not to be。
老师职称,招生,文章,经费,收入,聘用都有不同的评价指标,如同高考,分数决定一切。分数即金额,而且指标经常变换,水涨船高。管理部门是制定评价标准的部门,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处,人事处,财务处,几乎所有行政部门都可以制定考核标准,并赋予分值,好像不量化就不能管理老师似的,令老师们应接不暇。量化评价盛行的结果助长了行政治校,权力的泛滥,也是投机和功利行为的温床。
但老师们的工作不是简单量化标准就能衡量的。责任心和水平就不能量化。
量化评价拉大了老师间差距,多级分化,诚信度降低,唯领导是从,师生关系异化,教师尊严和对学校的信任降低。未评上职称的心灰意冷,评上职称的不想再拼搏了。只有年轻人不得不拼。还有就是适应评价的“聪明人”,占据有利地位的既得利益者。
量化评价带来的另一个效应就是老师们每年都在算计自己的得分,只求短平快,谁还关注科学难题,培养学生和教学那些耗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急功近利成必然。
这种量化评价与企业管理有很多相似之处。绩效工资制,大学排名,各种花样评估是量化评价泛滥的推手,扭曲的办学观,政绩观捆绑了老师们的教学科研。
国家2020年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意识到存在问题的严重性,然而无实施细则的文件能否改变现状还是个大大的问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