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末反思(2)
随着2025新年钟声敲响,本学期进入了尾声。寒假工作开始了,惯例要首先写期末总结,同时做出一些反思。
其二
听取各学院分头举行的教师座谈会,也包括全国许多兄弟院校消息,总结这一学期大部分教师讲课指导实验存在的问题,都发现了开始有一部分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教学秩序受到极大挑战,师生情绪发生很大变化。学生开始逃离教室,即使来到教室也总有部分同学抢占后排座位,硕大教室前面一半几乎无人。老师们几乎异口同声惊呼”这是怎么啦“?事实上,这真的可以认为是一个人工智能新时代来临的前奏信号。大学生们用脚投票: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了。
面对汹汹而来的人工智能发展,教育从根本上做出转变势在必行。全国都是一样,亟需紧密结合人工智能新时代数字化教育新需求开展学校整体AI赋能研究及实践。难怪教育部在年终总结里也提到了这个挑战,要以教师之强支撑教育之强,当然不得不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教师素养。
一、什么是教师素养?
教师素养是指教师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职业道德素养/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
2、知识素养/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文化素养等;
3、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等。
二、高等学校教师素养
高等学校教师素养在具备一般教师素养的基础上,还有其独特的要求:
1、学术素养/深厚的学科造诣/科研能力/学术创新精神等;
2、教学素养/高级知识传授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研究生指导能力(针对研究生导师)等;
3、专业精神与道德素养/学术道德/敬业精神/公平公正对待学生等。
三、人工智能时代高等学校教师素养
这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讨论的。在人工智能时代,高等学校教师素养有了新的内涵和要求:
1、技术应用素养/人工智能工具的熟练使用/数据素养
教师需要熟练掌握各种人工智能教育工具。例如,智能教学平台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教师要能够利用这些平台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情况。像一些智能批改作业系统,教师应懂得如何操作来快速批改选择题、填空题等客观题,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对于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教师可以将其应用在实验教学或实践课程中,如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利用VR技术让学生模拟实验操作过程,在产品设计课程中通过AR技术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设计作品的实际效果。因此课堂面貌会大为改观的。
高校教师要具备数据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学生学习数据,如在线课程的学习时长、测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等。教师要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例如,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某个知识点上的普遍薄弱环节,进而调整教学策略。此外,教师还需要了解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相关知识,确保学生数据的合法使用。因此师生关系会更为密切。
2、教学创新素养/个性化教学能力/教学设计的灵活性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教师能够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学。他们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例如,利用智能学习系统为每个学生推送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对于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可以提供拓展性的学习资源,如学术论文、在线课程等;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辅导材料和练习题目。有理由相信,教室不是那个教室了,应该为之改变。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更加灵活,以适应人工智能融入教学后的变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要设计更多的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活动。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需要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调研、分析的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根据人工智能提供的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3、专业发展素养/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持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
人工智能的发展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计算机科学、数学、神经科学等。高校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融合的能力,将人工智能相关知识与自己的专业学科相结合。例如,在文学专业,教师可以研究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文学翻译等方面的应用;在机械工程专业,教师可以探索人工智能如何优化机械制造过程和机械产品的智能控制。通过跨学科知识融合,教师可以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教学内容。
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更新换代,高校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他们要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深度学习算法的新进展、人工智能芯片的新突破等。同时,还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变化。例如,教师可以参加人工智能培训课程、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4、伦理与人文素养/人工智能伦理意识/人文关怀能力
教师要具备人工智能伦理意识,在教学和科研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例如,在人工智能的应用可能导致的就业歧视、算法偏见等问题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中,教师可以专门设置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章节,讲解如何在开发人工智能系统时避免产生不公平的算法结果。
尽管人工智能在教学中有诸多应用,但教师的人文关怀是不可替代的。教师要关注学生在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健康。例如,当学生因为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工具而出现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避免学生成为只关注技术的“工具人”,如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人文价值观念,引导学生从人文的角度看待技术发展。
写到这里,要搁笔了。忽然看见联合国《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来了。其目标说,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将创造新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师与学生”二元关系转变为“教师、人工智能与学生”三元动态关系。这种转变使得我们重新审视教师的角色及其在人工智能时代所需的技能。该框架建议将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能力划分为“获取”、“深化”和“创造”三个进阶等级和五个能力层面。稍后再详细理解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