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平时一直让妻子留意一个关口——入职三年的考核。我让她平时在电脑中用PPT梳理这三年究竟做了什么、取得了什么进展。才说没多久,一个周末,他的领导就找她谈话,询问工作进展。
如今到了填写工作进展报告的时候。我看了她写的初稿,深有所思,给出以下指点:
写工作进展报告当然要客观罗列事实,但注意不要写成数据的堆砌(拿了多少项目、发表多少文章、上过多少门课、教过多少学生)。以科研进展为例,科研不仅仅是拿项目、发表论文,更是实实在在地做了些什么、发现了什么。理想的表达,显然是做了什么、发现什么、然后发表了什么论文的组合!
在介绍自己的研究工作时,不要说了一大堆所用实验技术可以用在这个领域、那个领域,全中国就你一个人在做。这些全是套话,是“帽子”。而要如实反映这三年究竟研究了哪几个课题,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如实叙述每个课题的进展,例如:A课题已经取得突破,发表PRL;B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投送PRB;C课题是和别人合作的,已经发表3篇PRB;D课题正在进展中,预计明年可以投稿。
也许一个科研者做了很多工作,把自己搞得很累,但如果不会写,那也不会混得如鱼得水!比如你做了很多工作,但写工作进展汇报时只是笼统说了这个课题的重要性,然后突然结尾说已经发表PRL。但其实,换位思考,那些“大老板”甚至会呵斥说“连我的博士生都能发表多篇PRL,你连博士生都不如。”所以要思考,你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组长,和博士生究竟有什么区别?你白手起家,入职后搭建了这套、那套仪器装置,申请到这个、那个项目,指导了这个、那个研究生,并且做了A、B、C、D、E五个课题,同时还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每门课光备课就要一个学期,这个学期除了上课就在备课),那么要把这些东西巧妙地反映出来,如实地写出来,而不能仅仅说“我发了一篇PRL”。要给人一种感觉:发表这篇PRL只是所做的诸多工作的一个成果,而其他的工作也会陆陆续续出文章,而不要给人一种感觉:三年只是出了一篇PRL,别的什么都没干。
另外,工作进展报告中有类似于“讨论和展望”部分,就是对比当初入职时自己订的目标和计划,看看有没有完成工作目标。如果没有,原因何在。如果有,那么还有哪些教训,有哪些困难需要别人帮你解决。写这一部分一定不要粗描淡写说“还有几篇文章在准备中,还需要再招几名研究生”。这样写,说明写作者对自己的进展和不足缺乏自我认识,缺乏反思。
写这一部分,不要一味抱怨或者哀怨,而要如实写。比如可以写刚进来遇到什么困难,后来已经解决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解决。解决的方案和时间线是什么。
写这一部分,还要给人一种promising land,就是用你的文字告诉用人单位,过去的几年出了这些成果,其实是在起步非常缓慢的条件下出的(光备课、上课就花了三个学期,一开始还需要搭建实验室,并且一开始在科研时间运筹上并不骁勇善战,做实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接下去,我手头还有这个、那个课题马上就可以收尾,还有多篇文章在准备中。这样写,才能把读者的胃口吊住,让别人觉得招你值,进而续签工作合同。
以上讲了最重要的两个点。还有第三点:当中介绍最近三年各方面工作时,不要笼统地混在一段里面,而要用小标题,分别展示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梯队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的进展。这就像高中政治考试评卷“裁点得分”一样,评审人也是根据这几点评分的。
这就涉及“方便别人、方便自己”的做事方法。举一反三,比如你说入职后带了X个博士生,不妨在“X个博士生”后面加个括号——“(张XX、王XX、李XX)”,让别人觉得是这么回事。在写文章列表时,先写名字,然后再是标题,而不是先写标题,再写名字(那样会把名字淹没在文字堆里)。写名字时,把自己的名字用黑体表示。每篇文章通讯联系人打上星号。哪怕是合作署名的文章(通讯作者是别人),也把星号打在别人名字后面,展现真实的情况。
不要写多余的信息。比如有一个栏目要求写获得的基金和参与研究人员排序。在这里,不要在每个人员的名字后面加个括号写明“博士生”或者“硕士生”。那些进行工作考评的评委显然不在乎在你名字后面的那些人是博士生和硕士生,只要你是项目主持人就可以了。写“排序”的本意也是证明你是第一责任人,而不是谎称的。
写工作进展报告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不但可以找老经验的教师看一看,指点一下,而且应该“换位思考”,想一想评委看什么、看到这一段会怎么想,从而加以改进。
后记:修改后由《科技导报》“科技职场”栏目刊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