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喜欢一个人独处。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看书,喜欢一个人去植物园玩,喜欢一个人坐在秋天或者夏夜的石凳上沉思。现在,我还是喜欢静。所谓静,不仅仅指没有声音,而且指内心的宁静。举个例子,大家看电影《英雄》,李连杰和甄子丹在一幢古建筑前打斗,四目对视,屋檐的雨滴掉下来,落在地上的水塘。这种境界,就是静。再比如,在办公室里夜读书,尘世仿佛很远,这就是静。科研人员丢弃外界的浮躁,安心做自己的事,这就是静。
可是,很多时候,静丢失了。去年暑假,我和一个老师面对面坐在计算机前打电脑,他常说“又投了篇文章”,“一点问题也没有的”。我一时心急,也投了两篇,结果全部退稿。后来,我认识到,不能别人咋样我也咋样,那样永远都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现在很多老师都以“挣工分”为导向,表面上看起来什么都有、四平八稳,但那能出来全国知名的教授吗?如果一个人的存在只是为了“招架”,只是为了“自保”,怎么能重棒出击呢?前不久,在一本书上看到一段话,大意是有的人整天搞这搞那,忙了老半天也没有所以然;而有的人别看他平时闷声不响,关键时候一剑劈出新的天地。
最近,我不怎么打理博客,因为我在让自己“静一静”。入职之初的两年,我感到我的拳头打出去,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给挡了一下,始终没能淋漓尽致地发挥。不怨别人,也不怨机制。这只是千千万万青年教师入职初期的必由之路。现在,我在盘整着自己的心情,积累着新的能量。我能够感到一种无形的“场”,让我能运足神力朝好的方向走。当自己“静一静”,就更能把运好这种“神力”。
我终于悟出一些道理。我问自己:我存在的目的是不是比别人先评上教授?如果我比别人晚评上教授,能否代表我比不过别人?如果我评上了教授,能否让学生不出sci论文就能毕业?科研还需要不需要进行?我终于发现,一个人境界的高低,就在于是否能把目光放得长远。目标是评上教授、坐吃等死,还是把目标定位于踏踏实实做事,或者成为全国知名的教师?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在将来担当重任,那么不断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积累自己的能量才是王道。大家看电视“三国”里面的司马懿,非常憋屈,可是最后反而摧枯拉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574972.html
上一篇:
为本科生解惑下一篇:
《和本科生谈心》由校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