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母校任教,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路上的学生穿着打扮和以前相比贵族化些,而光华楼也是第一次见到。想起十多年前,我在教室里自修,累了就绕着毛主席像走走,当时感到很陶醉“复旦大学”这四个字。可是,如今我不再有这种火热崇拜,而有了更多的务实。初到这个环境,有些忐忑。会不会有人说我“在国外混不下去了所以才回国”?我好怕怕哦。有时候在学生食堂吃完饭,我会沿着物理系后面偏僻的小路回系里,怕遇到以前认识我的老师。
曾经有一度,我的科研压力还挺大的。我有几个同学都在这里任教。一起吃饭时,我曾说三年要大考的,我作为引进人才,压力很大。一个同学就说,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复旦给老师提供宽阔的舞台,能容纳各种各样的人。另外一个同学说,还把自己当作“引进人才”啊?到了这里,就是这里的一分子了啊。
是啊,我成了这里的一分子。也许从入职那天起,“海归”就像是偷渡者衣服上的商标一样,被撕去了。谁理你,海归?或者,别人理你,是因为你是海归?海归,不也一样要拿项目、发文章才能生存下去的吗?海归,不也一样要和别人PK评教授的吗?我不去刻意提及自己是海归,甚至忘记了自己的高级职称。在我的心中,我是复旦大学一个普通的青年教师,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自己跑领料仓库、自己做实验的那种。回国前夕的“豪情壮志”就像雾一样地散了,留下的是真实的人间和真实的自己。
我的压力,说穿了就是项目和论文。记得去年暑假,我低着头去学校食堂吃饭,并且龟缩在食堂一个角落里,仿佛自己白吃饭似的。这种心理,我想很多回国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别人招你进来,图什么呀?一进来,周围的人都在看着,中午吃饭的时候在议论着。做得好,皆大欢喜;做得不好,日子也挺难过的。现在的大学并非以前吃大锅饭的国营企业。再说科研工作者也要面子的嘛。
记得2010年我第一次申请浦江人才计划失手,我没有特别沮丧,但是我问了当时拍板引进我的系领导:“如果今年我自然科学基金也挂了,最后什么也没有,你会不会怪我?”他说:“胜败是兵家常事,我们以前申请别的项目,也不一定中的。”我得到了些宽慰。
今年寒假的一天晚上,我吃完饭回办公室写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正好一个老教授出门看到我,他热情地鼓励我:“我相信你今年肯定能中!”
命运挺眷顾我的,一切都在慢慢地好起来。我对亲人和同事说:“我的目标不是盲目地捞钱、盲目地扩大以至于自己‘吃’不了那么多。我的底线是,第一是完成明年年底的考核目标。我不是害怕会不通过,也不是要让别人把我评为优秀,而是努力使自己感到优秀。第二是完成国家给我的科研项目。去年申请到的那个,进展不错,能提前达到预期目标。”
再说说科研以外的幸运:
我在国外时,写的几篇博文被科技导报副主编苏青看中,修改后刊登。我当时非常喜悦。可以说,这(博文到铅字)是双赢的,既满足了杂志社的兴趣,也满足了我的兴趣。有时候,我认为我的某篇博文非常值得科技导报转载,但是我不好意思投稿。于是我就“不经意”地访问苏青的博客。等他看到我来过后再点击回来,正好看中了我最新的博文,于是邀请我修改后刊登。(我不知道你能否理解我的心情?想起我小时候暑假住在外婆家,没有电视看,但隔壁邻居家有。我想看电视,于是在走廊里走来走去、说话,隔壁邻居觉得我很乖巧,就叫我去看电视。这是一种混合了缺失和期盼的心情啊。)去年上半年,传出他要调任科普出版社社长的消息,我有些失落:伯乐离开了。谁知道,我收到科技导报的电子邮件,邀请我担任走向职场栏目主持人。接还是不接?我还是接了。经过一段时期的磨合,该栏目文章质量稳步提高。
还有其他事。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带队一个《生命中不该忘记的事》读书小组。我的理想是让这个读书小组在复旦“一炮走红”!我相信有这位有个性的老师带队,一定能把读书小组搞好!今年6月份我们进行读书小组的评优。巧的是,就在评优前夕,好事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学生的读书心得投中了校报,学生对我的访谈以一个版面篇幅刊登,读书小组介绍在复旦学院经典读书计划宣传手册上以显著篇幅刊登,并且我在小组活动中说的话在科学网博客上张贴后被人民网转载。毫无悬念地,我们读书小组获得了各类奖项。
忽然想起上次和一位朋友喝茶时他向别人介绍我的话。他说:“马臻在科学网上写下了很多科研心得和读书的心路历程,对读者很有启发。而且,他回国后没有抱怨,不像有些人总是说中国怎么怎么不好。”我对他们以及对我的同事说:“我不是一个喜欢夸海口却做不到的人,我不喜欢夸海口,我就是喜欢一步一个脚印。做好一件事也能做好另外一件事。如果学校给我三亩田,我就把三亩田种好,而不是抱怨学校只给我三亩田以至于自己不能工作了。”
在这个世界上,熙来攘往,很多不明就里的人就只知道看你是不是拥有某种荣誉,却不管过程,也不管合理不合理。在这样的情况下找到一颗安静的心,很难得。我不是别人崇拜的牛人,但是我作为一个个体,在“旅程”中找到了感悟,获得了经历,这对我来说是无价的财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9: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