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来,不断有读者问我:既然你发了那么多文章,为什么没有按照正教授引进?他们都觉得难以理解。还有的人冷嘲热讽,说我在科学网上挺高调的,怎么才评上副研究员。
这个问题非常难缠。你要我说什么好呢?说用人单位不识货,那岂不是和自己的饭碗过不去?而走到另一个极端,自我批评说我的文章都是垃圾,那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吗?思来想去,给出如下“妥当”的回答:
一个海外留学生在中国高校、研究所的“就业市场”谋职得到什么样的title,是一个有很多变量的函数:title = f(x1, x2, x3, x4...)。大学的排名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城市的地理位置和热门程度是一个重要的变量,这些请好好体会。这也是西方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理论的体现:如果大家都想买一样东西,当然水涨船高了。第三个变量是你目前的title,如果你目前已经是美国Staff Scientist或者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和别的没有固定工作的博士后一起申请中国教职,结果能一样吗?第四个变量是你发表的论文。有没有出过Nature, Science, Nature子刊?是不是第一作者?出两三篇JACS、PRL的差不多够副教授。第N作者文章基本不看。第五个变量是是否符合学科发展的需求,并不是出了几篇好文章就要的。这也是西方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理论的体现。
博士后并不是达到教授的文章基本要求就能被一下子引进为教授的,达到还远远不够。竞争非常激烈,能进就不错了。再说,一个大学教授,不仅仅看发表论文,而且还看教学、指导研究生、申请科研经费,甚至还看得到国家奖励。也就是说,科研论文是重要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的权重。更何况大家看到我的简历是现在更新的简历,而近两年前申请的时候自身条件当然和现在想比是欠缺的,因为人是自不断发展的。
一个大学要求严格是好事,要求越严格,越说明和国际接轨。另外,在我的心中,自己有对自己的要求:我要在各方面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比如SCI引用次数1000次,H-index=20)才对得起复旦教授的称号?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就朝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另外,我早说过,“生命是一段旅程”,在过程中得到的经历、体会、感悟、锻炼,比得到教授的title更重要。除了认真做事以外,没有别的选择。
另外,通过和读者的交流,我发现很多读者(海外留学生)对国内高校引进人才政策(包括留校和引进的区别、启动经费、岗位津贴、跟别人做和自己当PI的区别、考评等)还是非常不了解,这正如两年前的我。我没有义务,也不方便面面俱到地阐述。只想请这些读者(如果考虑回国的话)自己多找人了解了解。
后记:本文部分内容成为《关于出国做博士后和职业发展的问答》写作素材,发表在《科技导报》2011年第19期。PDF下载:2011-19-86.pdf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405648.html
上一篇:
论文撤稿,该责怪谁?【已发表】下一篇:
科研入门浅谈【修改后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