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以前的博导Francisco Zaera喜欢在各种学术会议上作报告、贴墙报,并且鼓励大家参与。记得系里每年新生入学后都要举办“研究生墙报展”,他敦促每个研究生、博士后都要张贴墙报。当时我觉得这很无聊:按照传统的国内思维,发文章才是“老大”,而贴墙报根本“不算”。后来读了一些科研生存技能的书,才知道,这叫“重在参与系内的学术活动,成为系里的‘好公民’,而不是什么事情都和我无关的人”。
我离开实验室以后,有次美国化学会举办博导的博导Gabor A. Somorjai祝寿专场,我的两个师弟都投了摘要,并且被遴选做口头报告。据一个师弟说,那次我的博导特别风光,从不和学生吃饭的他破例请两个师弟美美地吃了一顿,并且说不要轻视学术报告,说不定项目的潜在评审人和文章的潜在审稿人就在听众当中。这话他也对我说过。我知道的还不止于此:很多时候去参加国际会议作报告,一些学术刊物和专著的编辑也在听众中,听了你的报告便送上一份邀请,让你写篇综述。
回想起来,老外的确极为注重学术交流和宣传。君不见很多老外教授的学术简历和主页上都密密麻麻、事无巨细地写上自己作报告、贴墙报的情况。后来我读到《科技导报》主编冯长根的“主编心语”系列文章,特别是最近几期,悟出这就叫做“积极参与学术共同体的活动,融入学术共同体”。
读博士时,我根本不重视这些;离开博导后,博士后导师也常鼓励我们出去开会并给于资助,于是我便珍惜锻炼和交流的机会。国际会议参加了多次,哪怕是几个大学合办的地区性的催化会议也参加,每年都能排上做口头报告。
回国后,也珍惜各种机会。哪怕是小小的校庆报告系里的分会场,我都投递摘要。记得有次系里承办博士生论坛分会场,周日我就要去广州参加全国催化会议,学生组织者临时请我周六出席当博士生论坛的评委,而本来周六我要去看父母和小孩的。我犹豫了一下,改变了计划,还是出席了。再比如我参加了在上海长兴岛、厦门、北京、广州举报的4次全国或者国际会议,并参加了上海化学化工会的地方性催化会议。在参加广州全国催化会议时,有的同仁在墙报前看到我,便问:昨天看到你作报告,今天看到你站墙报?我的回答是:“一样出钱参加会议,便多参与一下,珍惜学术交流的机会。”在开会期间,我并没有到广州市内去玩,而是在会议中心多和同行交流,哪怕对方是学生。
回顾过去,读博士的时候各类机会(包括审稿、写综述、被邀请为报刊杂志写稿、参加会议等等)很少,电子邮箱里冷冷清清的。成为博士后以后各类机会接踵而至。当老师后各种机会更多了。有的机会我抓住了,有的机会我舍弃了。比如《科技导报》、《科学新闻》、《求学》、《求学-考研》都约我写过稿,我都抓住了机会。回国后,很多乱七八糟的国外学术刊物邀请我投稿,我都舍弃了。号称被EI收录的,但要交钱而且专业相关性不大的“学术会议”,我都舍弃了。邀请我进行“绿色产品鉴定”的“机会”,我舍弃了。还有的报刊让我写一些东西(比如如何填报高考志愿、诺贝尔化学奖介绍等),我都婉言谢绝,因为我发表的都是我有深刻体会的、体现我的文风的精品文章,没有深刻体会的、靠看报纸现学现卖的都不能写。
还有些机会也“失去”了。比如一年前Frontiers of Physics in China邀请我的博士后导师为他们的“纳米器件专刊”写篇文章,他转而找到了我,问我能不能写篇金催化剂方面的。当时,我也犹豫了一下:为了应付年末的考评、“挣工分”,出篇文章很诱惑我。但是我觉得杂志的范围和文章的内容不对口,读者群也不对口,并且该刊物当时也不是SCI。我对导师说:“如果我们课题组的金催化剂的工作能整理出篇综述的话,不适合发表在Frontiers of Physics in China,还是留在以后发表吧。如果现在就先‘卖’出去,以后要是还有机会怎么办?总不能同样的东西发几遍吧?”做出这样的选择(按捺住自己而压住不发)有点困难,但是我还是这么决定了。不久,Nano Research策划了纳米催化剂专刊,我这才写出了一篇金催化剂的综述。http://www.thenanoresearch.com/files/0025.pdf
就在这篇文章投稿以后,我们还收到一些刊物的邀请,我都按捺住自己。
回顾这些经历,我体会到,生活要有舍有得,不能全得,只有“舍得”。有时候,放弃“机会”并不可惜。比如说婉言谢绝报刊的邀稿并说清自己的宗旨是只发最有体会的、最好的。这表面上看是丢弃了机会,实际上不是这样:编辑说不定被你的态度感动了,以后找你写你最擅长的话题;或者说你真的有好的体会,现在不在这个报刊刊登,以后时机成熟时也可以在别的报刊刊登。
关键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坚持自己的理念。我目前当老师的理念是:我要在教学、科研、学术服务和社会服务四个方面都取得进步,我的行为就按照我的理念进行。回国后常有学生请我看他们的出国申请简历。有些申请读美国理工科研究生的简历象国内本科生评奖学金似的“不放过任何机会”,连无偿献血200毫升、参观敬老院、参加商业活动都堆上去,而反映申请人学术潜质、学术倾向的在学术会议上作报告、贴墙报却没写。看来,“有舍有得”还得好好把握。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