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科技导报》“走向职场”栏目刊登。
网上链接:http://kejidaobao.blog.sohu.com/133949382.html
Matthew Kelly在《The Rhythm of Life》中写道:“Who you become is infinitely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 you do or what you have. The meaning and purpose of life is for you to become the-best-version-of-yourself.”两年来,我在混沌中寻找前进的方向,在奔跑和思考中成长。我体会到,不能把申请教职当成投简历、参加面试的简单流程,而要以此为契机提高自己、“再造”自己!
读博士时,我习惯于每天做实验、上网、吃饭、睡觉的“世外桃源”般生活,陷入了“安稳区”。我总是说,以后要干什么以后再说,先出几篇文章垫垫底。我不参加学校的就业指导讲座,心想有这点时间还不如多做一个实验!博导和我平时谈论的都是实验、文章,在我毕业前夕才语焉不详地提到做教授不仅仅是做科研,还需要科研以外的东西。
两年前,一本《Making the Right Moves: A Practical Guide to Scientific Management for Postdocs and New Faculty》使我领会了博导的临别赠言。该书系统地介绍了申请教职、实验室管理、招人、指导学生、时间管理、项目管理、申请经费、发表文章、提高知名度、与人合作等实用知识。我接着读了《At the Helm: A Laboratory Navigator》、《A PhD is Not Enough!》、《Who Wants to be a Scientist?》、《On Being a Scientist》、《Survival Skills for Scientists》等传授学术界生存技能的书,感叹要是早点读到这些书就好了!
我读了一些关于申请美国教职的指导材料。《The Academic Job Search Handbook》从美国大学的建制、招聘的内幕讲到怎么申请教职、拿到offer后怎么讨价还价,最后讲了上岗后的注意事项和跳槽,读了以后对申请教职的方方面面有个总体印象。《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的职业发展栏目结合实例,用鲜活的语言介绍窍门:什么才是好的推荐信?面试时要注意什么?当被问到“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时,该如何回答?如果拿到一个普通大学的offer,对方催你快做决定,而一所好大学正邀请你去面试,该怎么办?
读了《Interviewing Skills for Chemical Professionals》后,我进行自我反省:在博士和博士后其间研究了什么?科研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学术价值?我的强项和弱项是什么?在哪些方面还需改进?为什么要当教授而不去公司?我的五年计划是什么?将来要做什么课题?要多少启动经费?要买什么仪器?准备去哪里申请科研经费?实验室的规模多大?我会怎样对待学生?我有什么业余爱好?通过自我反省这些面试问题,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我是谁?我要什么?我已经走到什么地方?正准备往哪里走?如何从“这里”到“那里”?
参加面试要做关于自己科研的报告。如果象博士论文答辩那样战战兢兢地给“评委”汇报,那么他们会说你不是在应聘教授,而是在应聘博士后。如果做报告没有激情,对自己的科研结果不兴奋,那么就给别人一种只会按照导师的实验点子去做或者在报告别人数据的感觉。而如果把自己的工作杂乱无章堆积在一起,那么他们就会说没有线索,纯粹在报数据。我读了《The Exceptional Presenter》和《101 Secrets of Highly Effective Speakers》等,并理顺思路:这个课题,在我开展研究之前存在什么难题?针对这些难题,我采取了什么行动?得到什么有用结果?我的科研论文是散乱的珍珠还是几条珍珠项链?它们是怎么串起来的?体现出什么研究哲学?在学术上有什么智力贡献?
拿到面试通知后,继续做“功课”,上网了解:这个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居住、购物、娱乐、饮食条件如何?该大学的历史、知名度、生源怎样?这个系有哪些教授?他们在研究什么?实验条件如何?系里研究生毕业后的出路如何?思考为什么对这个大学感兴趣?有无发展前景?准备和哪些教授合作?我能给系里带来什么?准备教什么课?做“回家作业”很重要。如果教授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你哑口无言,就会被认作缺乏诚意。如果你问:“你们系有多少研究生?”,教授就会想:“你不能事先上网去查吗?”而如果你通过上网,把教授的名字、头像和研究内容对应起来,和教授握手时能叫出名字,并能轻松自如地讨论彼此的科研,那会留下好的印象。通过参加面试,不但能把自己展示给招聘者,而且能领略用人单位和这个行业的情况。
面试结束后,招聘者说我的表现非常好。当我做好上岗的心理准备时,他们把offer给了别人。我不但毫不气馁,反而越战越勇。我猛攻英语、科技写作和催化专业书,还涉猎心理学、沟通协调、职业技能、成功学和人生哲理书,如《The Ultimate Secrets of Total Self-Confidence》、《Emotional Blackmail》、《Reading People》、《Getting to Yes》、《Difficult Conversations》、《The Hard Truth About Soft Skills》、《The Indispensable Employee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Eat That Frog!》、《Maximum Achievement》、《Think Big and Kick Ass in Business and Life 》、《101 Really Important Things You Already Know, But Keep Forgetting》、《Why Your Life Sucks》等,理想的火焰熊熊燃烧。
在搞好独立科研的同时,我放手一搏,与本实验室、本单位、美国其它研究机构、中国大学、英国大学的研究者开展科研合作,为他人“跑龙套”。还为国际刊物审稿,在学术会议上做报告、贴墙报。不经意间,机会接踵而至,如被邀请担任国际刊物编委、客座编辑,被邀请为国际刊物、学术专著写综述,被邀请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被邀请做学术报告,被邀请申请美国和中国教职,很多同行热心提供招聘信息等。最近我顺利地找到了教职。
回顾这两年的经历,我庆幸没有把自己当作“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博士后,而把自己当作“未来的教授”,不断开展职业发展。付出的努力不一定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申请教职也不象奥林匹克射击金牌选手那样打几枪中几枪,但奥妙在于以此为契机提高自己、“再造”自己,使自己发生由内而外的变化。如果不做“功课”,即使中了,还是停留在原先的“能量级”上。而苦练“内功”,即使暂时打不中也不用害怕,因为自己的“能量级”提高了,个人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也增强了。
文章下载:2009-19-127-在申请教职中再造自己.pdf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