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内一位院士的主页上看到一篇有启发性的文章“请每个同学用实际行动写好自己的推荐信”,其精髓思想为“推荐信不应是抄来的,也不是编造出来的,而是每个同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出来的。其实每个同学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天开始就实际上已经开始为自己写推荐信了,待到离开实验室时,推荐信也就基本上写完了,换言之,推荐信就是自己在实验室几年学习工作和表现的真实写照。”http://canli.dicp.ac.cn/Culture/forumsub/recommendation.doc在这里,我想说,其实简历也是用实际行动“有意识地”设计打造的!
简历在找工作、申请奖项中都起到重要作用,它跟随着人一辈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丰富、加强。无心的人做了事情却写不到简历上去;有心人并非做任何事情(比如帮助别人)都为了能够被写入简历,但是做事情知道为什么做、并且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做事情还是有参考价值的,这叫“goal-oriented”。
以前在读博士的时候帮助导师Francisco Zaera审稿,他在我撰写了审稿意见后把意见发给编辑,并对编辑说是我审的,叫编辑给我直接发一封感谢信。然后他叫我注意保留记录,以后申请绿卡有用。虽然我审稿的本意并非是为了搞绿卡,我也知道如果没有对科研这个行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是很难有热情长期坚持审稿服务的,但是我还是注意保留了记录,到我成为十多家国际刊物独立审稿人后依然如此。
其实国外很多教授都非常有“企图心”,特别是那些评助理教授和副教授的,做了什么事情自己都有个记录。比如给什么杂志审稿,审多少篇有记录;当什么杂志编辑,什么杂志编委,什么杂志顾问有记录;组织过什么国际学术会议,当过什么场子的会议主持人,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去做过报告有记录;给什么学生当导师,给什么学生当答辩委员会委员,学生做什么课题,毕业后去了什么地方有记录;发表过什么文章,发表过什么会议论文有记录;申请到什么项目,拿到多少钱有记录;得过什么荣誉称号有记录。不信的话可以上网查看一些教授的简历,在这里我举出美国乔治亚理工Christopher W. Jones教授的简历:http://www.chbe.gatech.edu/fac_staff/faculty/jones/CV.pdf
我不是教大家不做科研而成天“编造”简历,也不是教大家“偏食”(即只做能写进简历的事情),我的意思是说:要做一个有心人,花同样的力气做一件事情,有心和无心的效果完全不同;另外就是要根据自己希望自己的简历是什么样子而用实际行动进行“补缺补差”。比如有的催化研究者的简历中表征部分非常缺乏,针对这种情况(这种对自身缺点的自我认识),应有计划地学习表征仪器,补缺补差。再比如有的研究者文章很多,就是没有在国际会议上做过报告,针对这种情况同样也要采取行动补缺补差。
“自己希望自己的简历时什么样子”这体现了一种“理想”,一种“self-image”,用英语说:What kind of person do I want to be? What do I want other people to see?“根据自己希望自己的简历是什么样子而用实际行动进行补缺补差”并非弄虚作假,而是体现了一种经过自我评估后补缺补差的合理行为,这是一种设定目标然后去做、缺啥补啥的实效方法。这和国家的“九五计划”、“十五计划”类似,都是确立急需发展的方向后采取实际行动做事情。
后记:修改后由《科技导报》2011年第15期“走向职场”栏目刊登。
PDF下载:2011-15-86.Pdf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