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提高媒介素质,平视编辑记者 精选

已有 5415 次阅读 2024-2-7 08:34 |个人分类:博客铅字|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微信图片_20240207082634.jpg

有一些学术界的人会打听:如何找到记者,“宣传”一下自己或者自己的成果?还有的人害怕和编辑、记者打交道,一接到记者的电话就挂断。这些都是误区。首先,记者不是你谋利的“跳板”;其次,记者并不可怕。你既不用求记者,也不用怕记者,而应该平视记者,这是一种媒介素质。

过去和编辑、记者打交道

小时候,订阅《少年文艺》杂志,也报名参加了《少年文艺》新芽写作函授班,到少年儿童出版社听课,第一次见到了报刊的编辑。

读中学时,曾经有一次我遇到街头“骗子”,回到家以后愤愤不平。过了一两天,我看到《解放日报》刊发图片新闻,说这名男子在陆家嘴路上摆摊教珠算,影响了交通。我打电话到《解放日报》,说何止是影响了交通,还是马路骗子。记者约我在报社见面,我第一次见到了记者,我讲述的故事也见报了。

出国留学期间,曾有一个网友说可以介绍我认识一个期刊的编辑,看看能否把我的网文转化为“铅字”。但这位编辑说,我的网文不适合在他们杂志发表,建议多看看他们杂志的文章。后来才明白,他们杂志比较喜欢发表那种“通过故事来反映哲理”类型的文章,而我当时的网文是“喊一嗓子”。

在国外留学时,我还通过科学网博客,结识了时任《科技导报》副主编苏青。他邀请我把几篇博文改编成文章,在《科技导报》发表。我很快修改好发给他。当看到博文变成“铅字”,我非常高兴。

回国任教后,曾去北京参加学术会议,一个教育类通俗刊物的编辑带着他的助手到宾馆找我,说我的文章写得非常好。我还去了科技导报社,跟几位编辑聊了聊。

回国任教后,曾经有一个内部刊物编辑联系我转载网文,我说可以。转载了两次后,他们邀请我到浙江参加笔会。我一看是去外地,就婉拒了。后来,他们好几年没有再找我了。再后来,我参加了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组织的海归学习班,时任副会长知道我喜欢写东西,就让我给他们的这个内部期刊投稿。文章发表后,他们还邀请我参加编读交流会。后来,我还被邀请成为这个内部刊物的特邀编辑。

和编辑、记者若即若离的关系

说了上述这些“奇遇”,表现出有些高兴——真有缘分啊。但日常,或者说走上工作岗位后,我和编辑、记者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既不要求着别人做“宣传”,也不想打扰他们

有的时候,我到上海报业集团斜对面一座大楼开会,步行到上海报业集团大厅看一下,我在里面的咖啡馆坐下来买了一杯饮料,但没有发微信把多次和我联系的编辑、记者喊下来聊一聊。

两年多前,上海报业集团的老总调到我们学校担任校领导。他到我们系开座谈会,我是发言者之一,一点也不紧张。会后,他还拿出手机,一一和我们加了微信。

记者天生对一些事情感兴趣,喜欢发现社会的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喜欢报道事实真相。有时候,我看到一些“奇怪”的情况,比如在上海有个地方有很多集卡停在路边,衍生出“马路停车场”,我也会拍照,并把新闻线索提供给报社记者。

2022年3月学校因为疫情封闭后,我正巧看见学校围墙有漏洞,就拍了照片和录像,发给那位曾经担任记者的校领导。

很多时候,我不主动找记者,而是等待着命运中可能的交集,即他们来找我,问我的观点或者经历。我会要求看稿,或者把他们稿件中涉及我的段落发给我看。我不会试图影响记者的报道思路,但会指出和事实不一致的地方。

听编辑记者的网课,增进了解

我听过南周书院、三联中读、《人物》杂志、《扬子晚报》繁星副刊的写作类网课,包括非虚构报道、采访报道、副刊散文写作的网课等。这是提高自己媒介素质和写作能力的一个方法。讲课者有很多是编辑、记者。

网课内容有能够听得懂的,也有听不大懂的。

能够听懂的网课,往往是授课者作了充分的准备,包括形成PPT甚至文字讲稿。这样,他/她的讲课就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了结构和内容的规划,有了章法。

而听不懂的网课,授课者基本上是想讲什么就讲什么。看似有深度,但的确,一下子听不懂授课者提到的人名和背景知识。

也有一些网课,一半听得懂、一半听不懂。授课者往往会介绍选题的几个要点、构建结构的几个方法,这些内容是听得懂的。但是,授课者会结合自己发表过的文章进行讲解,有可能听众没有读过这些文章,这样就有些跳跃。

听的时候,觉得授课者讲得很有道理,也觉得自己收获了知识。但是,听众未必能立竿见影地把听课内容转化为他们的能力或者作品。

为了加深理解,除了反复听,还需要阅读课程的配套资料。看了资料再复习课程,会有很好的理解。

但是,要明白,社会是一本大书。一味地去学习新闻写作的理论,是没有用的。自己看的每一本书,都会增加自己对社会的理解。看了很多的书、走了很多的路,也会增加自己对授课者说的“非虚构写作”的理解。也就是说,人生的阅历很重要。

有写作方法学习,有阅历,还需要有实操,就是多写作,在网络或者报刊发表,才有用。否则,光学习写作方法,或者只是有阅历,却不练习,那也是写不好文章的。

提高媒介素质,调整心态

经历了被采访、自己撰稿发表、和编辑记者见面、听网课等,我了解到,编辑记者和大学教师属于两个不同的职业群体,各自为自己的单位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重视科技和教育,新闻媒体也重视科技和教育,而大学教师、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也需要在社会中保有这个群体的声音,无论是把科技进展介绍出去,还是表达自己的理念或者困难。从社会的角度说,社会需要大学教师、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发挥专业优势,起到知识传播、释疑解惑、价值引领的作用。所以,编辑记者和大学教师这两个群体还是能够找到交集的。

媒介素质也是重要的。媒介素质的意思是:你要理解媒体是干什么的、是如何运行的;你要理解新闻报道是怎么一回事;你要了解如何和报刊编辑、记者打交道,如何接受采访。如果你知道新闻写作是怎么一回事,甚至自己写过这类作品的话,那么和编辑记者打交道,应该会更加顺畅。

同时,也要把握好心态,调整好自己的出发点,不要太功利了。别总是想着找记者来做宣传。如果你表现自然一点,功利性没有那么强的话,那可能走得更远,也更加轻松自如。

中国有很多俗语,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再比如“英雄惺惺相惜”。这些俗语都可以用来形容理想中的大学教师和报刊编辑记者的关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420899.html

上一篇:寒假去重庆旅游,有收获,有感触
下一篇:“有故事吗?”一个个的故事,汇成了人的一生
收藏 IP: 114.86.120.*| 热度|

14 孙颉 褚海亮 徐芳 许培扬 晏成和 汪运山 王启云 孙宝玺 张晋芳 汪育才 郑强 郑永军 刘跃 马臻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8: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