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头的这本《南方周末写作课》,是根据“南周写作实战训练营(第一季)”网课内容改编而来的。说不清楚是先有讲稿再有网课,还是先有网课再产生录音稿,反正写作实战训练营的五位主讲(南香红、雷磊、迟宇宙、王天挺、杜强)和两位客串(杨瑞春、陈鸣)讲得非常认真和专业。
我在网上听过很多关于非虚构写作的网课,无论是免费的还是付费的。一个常见的问题是:讲课者讲得很杂,也比较随意。即讲了一些日常采编过程中琐碎的事情和感想,可能听众听的时候感到能听懂部分内容,但听完后,很难总结出讲课的逻辑思路,也很难记住讲课者究竟讲了什么,更难把听讲的内容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而“南周写作实战训练营(第一季)”几讲内容从不同的侧面来介绍非虚构写作(即特稿写作),内容谈不上完全没有重复,但相对而言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
《南方周末写作课》上篇“如何写故事”分为五讲:
第一讲 解构特稿DNA:好故事从何而来(南香红)
第二讲 搭建坚实的结构骨架,让读者欲罢不能(雷磊)
第三讲 从极有限的线索出发,无限逼近真相(迟宇宙)
第四讲 用文字给故事一个有质感的肌理(王天挺)
第五讲 用细节调动五感,把故事写得像电影一样(杜强)
上篇还包括两个附录:
附一 为什么讲好一个故事很重要(杨瑞春)
附二 把写作变成人生的通用技能(陈鸣)
本书的特点是具有系统性。它并非像新闻写作教材那样一板一眼地教你如何写文章导语、如何写骨干部分、如何写结尾,也不是东拉西扯,而是从一线媒体人、特稿记者或者前特稿记者的角度,给读者提供“能够摆上桌面”的经验之谈。
这是一本“合集”,即汇集了几位媒体人经验介绍的书籍。整本书的文章风格基本统一,既不严肃、刻板,也不轻佻、随意。每一章都有小标题,每一节都讲述一个话题,从而每一章内容都能画出思维导图。
本书的文风就是每一位作者介绍一下自己总结出的“金科玉律”,然后以自己或者别人写的文章为例进行简要的讲解。作者不但会以非虚构作品为例,还会提到小说、电影。比如,作者提到了韩国著名导演奉俊昊、李沧东、金基德的电影。这一方面使得这本书更有立体感和文化背景,另一方面给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为有些读者可能没有读过作者提到的文章、小说和电影。但这也给想进一步提高的读者提供了指引,即读者可以根据本书作者开出的书单、电影目录,找到这些书和电影看一看,从而加深对本书内容的理解。
为了提升学习效果,本书下篇呈现了几位讲师的9篇代表作。
那么,读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用呢?或者说,读者或者我为什么要读这门书呢?
首先,万事万物的运行都遵循各自的“机理”。催化反应遵循一定的机理,生物、医药遵循一定的机理,社会运行遵循一定的机理,人的内心活动遵循一定的机理,写作也遵循一定的方法。本书的作者,把非虚构写作的方法说了出来,这有助于读者在理论上理解写作的“机理”。
其次,读这样的书,能收获知识。而一旦了解了非虚构写作的知识,就更能看得懂报刊杂志上的特稿。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杂志,比如《三联生活周刊》《人物》《南方人物周刊》《南风窗》《看天下》《博客天下》等,里面的文章不是特别容易被看懂。通过自己阅读和体会杂志上的文章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读者需要一些对特稿和非虚构写作的了解。
再次,读这样的书,有助于自己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观察和思考,增加对人性的理解。这本书的作者不厌其烦地给读者讲,自己是如何采访和捕捉细节的;他们也不厌其烦地通过剖析文章的电影,呈现着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
读者的这种思考、沉浸在这本书的语境中,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日常生活太匆匆,很少静下心来思考周围的世界,很少从人性层面分析思考遇到的事情。看了这本书,你就明白周围的人并非只是平板一块的,也有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而平时表现出来的自己也并非是自己的全部。
最后,读这样的书,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不认为一般的读者看了这本书以后能立竿见影地写出能在《南方人物周刊》《人物》发表的非虚构作品,我自己也不行。但无论是读这本书还是读这本书作者的代表作,我们得到的体会是:不能刻板地、人云亦云地说着一样的话、写出一样的文字,而要有自己的思考、创见和新意(无论是这本书还是这本书作者写的特稿,都是有新意的,语言是鲜活的)。
现在,各个学校的校报和微信公众号有很多人物和事情报道,但我觉得很多报道的写作手法一般。谈到科研工作者,总是罗列一下他的求学和工作经历、学术头衔,然后说他提出了什么理论,在科研上很勤奋,对于学生循循善诱,而且还能做好行政工作。但问题是,这样的文章有什么新意和吸引力?显然,无论是写稿人还是被采访人,都需要有相关的新闻写作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这儿,我还要提一下另一本书《南周评论写作课》(人民日报出版社,2022年1月)。
第一讲 怎样捕捉一个好选题(李海华)
第二讲 怎样庖丁解牛,用核心论据说服他人(沈彬)
第三讲 怎样连成别人杠不赢的强逻辑(佘宗明)
第四讲 把握结构美感,让你的观点深入人心(陈斌)
第五讲 如何做到“言之有文”,让人眼睛一亮(徐迅雷)
附一 如何构建评论员的专业视角(叶檀)
附二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评论员(秦朔)
在这本书的扉页,我用荧光笔写道:“经验之谈,干货满满。既不随意,也不像教科书。强调思维、方法、情怀。”
我认为,在“象牙塔”里面也有很多现象、话题值得在公共媒体上讨论。而学习这样的书,能有助于我们打开思路,从而能写出更好的博文和报刊文章。
南方周末除了推出非虚构写作网课、评论写作网课,还办了虚构写作(小说写作)网课、非虚构作品阅读网课、新媒体写作网课,并办了非虚构写作网课(第二季)。这些课的内容都非常好。我期待着他们把网课内容举行整理成书出版。
但需要指出的是:光听网课、不看书,容易前学后忘记;光看书,不听网课,无法从多种渠道输入学习内容;光听网课+看书,不写作,也是“没有用”的。这就好比,我听了网课、看了这两本书,还得反复学习和写个书评或者读书笔记来加深印象。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4 0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