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科教界人士要提高媒体素养,学会与编辑记者打交道 精选

已有 5821 次阅读 2021-12-25 21:12 |个人分类:博客铅字|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解放日报-中学.jpg

读中学时,当记者是我心中很崇高的职业。有一次,我在《解放日报》看到一则社会新闻,说一个男子在浦东陆家嘴路上摆摊教珠算秘籍影响了交通,报道配以照片。我马上打电话给解放日报社,说这名男子其实是在骗钱,记者约我在解放日报社见面。于是,我向中学老师请假外出,在解放日报社见到了记者。我口述的故事见报了。

成为博士之后,我陆续接受了《科学新闻》《中国科学报》《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报刊采访。当然,我也给报刊投稿。

科教界人士要提高媒体素养,这对提升科教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是有用的。近几年,主流报刊就刊登了很多关于科教界的新闻和文章。那么,科教界人士如何与编辑、记者打交道呢?

和编辑打交道的奥秘

编辑是文章在报刊发表之前的第一个把关者,能决定文章是否能够送到下一个把关者。我曾在一次讲座中,对在座的研究生说:和报刊编辑打交道,就像和学术期刊编辑打交道一样。如果你真的想把你的某一篇文章发表在好的杂志,那你在投稿信中可以用火热的语言渲染你这篇科研论文的重要性,强调这个课题非常火热,如果发表的话能引起怎样的轰动,那么学术编辑看了这封信,就更会倾向于送审,而不是拒稿。他甚至会把你的文章送给你推荐的审稿人审稿。

和报刊编辑打交道也是如此。特别是当你的确很想把一篇文章发在某个报刊,而且你对报刊又是“新人”的时候,要写一封投稿信,说清楚自己的写作意图,就是把写作的背景、文章的梗概和重要性说一下。比如:你可以说,前两天看到很多微信公众号都在说某大学发生了研究生师生矛盾,这样的新闻上了热搜,吸引巨大的流量,大家众说纷纭。我作为重点大学的教授,平时在这个方面有很多研究和亲身的经历。我在什么主流报刊发表过教育相关的文章多少篇。其实民众对这个话题存在的误解,我来“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这篇文章的社会价值是什么。

这样写了一通以后,编辑不得不静下心来读你的投稿信,觉得你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备而来”。而且,编辑更能理解你的文章的意义。当编辑理解你文章的意义之后,他更会认同你的文章,并且有可能把稿子改得更好,突出中心思想。

在稿子当中,也要进行技术处理。比如,你知道编辑在改稿时候可能对某一句话产生误解。那么,你应该在WORD文档里进行批注,即进行补充注释,防止编辑看不懂时胡乱改稿,也不通知你一声。

再比如,如果你的文章当中有引用重要的言论,那么就需要在批注中把原文的链接提交给编辑,方便编辑核对。方便别人,就是方便自己。

报纸版面容量有限,有时候编辑会根据版面剩余的空间删减文章的字数。如果你不想文章被删减得支离破碎,那么应该用黄色背景把可以删减的文字标出来,对编辑说:如果囿于版面空间限制的话,那么可以优先删减这些字。

和编辑打交道,最好“随和”一点。有时候编辑说你的这篇文章能发表,也许过了几个月甚至过了一年都没有动静。这时候最好不要和编辑顶真。毕竟,一篇稿子要发表需要经历“三审三校”,有可能中途没有通过,也有可能文章投稿后过了几个月,这个话题已经“冷却”了。当然,也有可能编辑把这事忘记了。

如果遇到文章在报刊没有发出来,你可以转手把文章发在科学网博客,不但能吸引几千次点击,而且也有可能被报刊编辑看中。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出于自己的真心喜欢。

另外,不要总是催稿费。对我来说,只要能发表,没有稿费也行!报社给稿费一般有滞后。如果作者总是向编辑催要稿费,这就会给编辑一个印象:这个人是为了钱而写作。那么,以后作者的文章就“放一边”了。

最后,如果你的文章在发表后得到什么重要评价或者被《人民日报》转载,也别忘了告诉编辑一声。这样,他更相信他当初采用你的稿子是正确的,那么他下次还会请你写稿。

和记者打交道的奥秘

有很多高校一方面希望有“正面报道”,另一方面又在遇到麻烦时防着记者。其实,要有好的媒体素养,和媒体打好交道。

举个例子:2020年我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让研究生在家坚持学习的文章《因地制宜坚持学习》,之后我随手把报道链接发在了微信朋友圈,还很激动地描述了一番。以后我发了类似的文章,也转发在微信朋友圈。《文汇报》记者打来电话,问我在疫情期间是如何指导研究生的。我那时候正在外面,在电话里谈了谈,第二天相关报道就在《文汇报》头版刊登。这样的“正面报道”对推动工作是有利的。

那么,跟记者打交道究竟要注意什么呢?

首先,check你们单位的政策。有些单位是不允许员工接受媒体采访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要求记者在报道时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师表示”。当然,你也要摸着自己的良心,想一想你说的话是否是事实,有没有可能被歪曲使用。

其次,当记者打来手机电话时,我会马上录音,然后在结束通话后,把录音发给记者。这样可以方便他整理采访内容,也防止他“乱写”。以后万一遇到麻烦,也可以拿出证据。当然,如果在采访过后发现还有内容需要补充,我也会用微信发给记者。

如果是书面采访,那么你要记住:如果你只是写100个字,那么记者最多用100个字。如果你写500个字,那么记者有更多选择的余地,但不要写20000字,因为一篇报道才两三千字,记者还要采访别人。

再次,搞清楚一个问题:被采访人可否要求看稿和改稿?如果是关于你的重要报道,你可以要求看稿,但记者给你看稿的目的只是为了核对事实是否正确,你无权要求记者按照你的意思来改变报道的意图或者记者作出的评价,你也无权亲手改稿。这是因为,记者是具有公信力的,也是专业的。如果你改稿的话,那么可能会用一些形容词或者不专业的语言,这就使得报道的味道变了。

如果这篇报道不仅仅采访了你,也采访了别人,那么有的编辑可能会把涉及你的段落发给你看,向你求证:这些段落是否符合事实?当然,也有的记者会把全文给你看。但有个潜规则:这时候不可把稿子给别人看,更不能放在网上。

我遇到记者把全文给我看的情况,一般会仔细阅读,会告诉记者:你什么地方恐怕是写错了,和事实不相符;你在什么地方有错别字;如果我是你的话,那么我会把标题改为……

向记者指出文章中的错误是被采访人的责任,也会得到记者的欢迎和尊重。

最后,如果记者写的报道被主流媒体转载或者正面评价,那么别忘了告诉记者一声。有一次《解放日报》记者写了一篇关于我指导研究生的特稿,一开始只是放在网上。我期望的当然不只是网络报道。没想到,几天后《新华每日电讯》和多个报刊针对这篇报道刊发了评论文章,我马上把这些评论文章发给记者和他们的主任编辑,他们最终把特稿发在了《解放日报》。这篇报道还得到了报社当时一位副总编辑的阅评表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318132.html

上一篇:既简单也不简单——在报刊发文的奥秘
下一篇:抽象和形象相结合——在高校参加座谈会发言的奥秘
收藏 IP: 223.104.5.*| 热度|

16 周忠浩 黄永义 许培扬 张学文 杨顺华 信忠保 汪育才 康建 史晓雷 杨正瓴 彭真明 张晓良 刘良桂 彭振华 姬扬 吕秀齐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8: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