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高校参加了很多次座谈会。高校开座谈会必然有特定的主题,有参加的人员列表,甚至还有议程。座谈会往往是领导调研的一种方式,参会其他人员也可以获得信息、交流分享,并将情况告诉领导,进而获得反馈或者回应。
在座谈会上发言可以是一种类似于表演的“仪式”,可以是一种走过场的“形式”,也可以像吃饭、刷牙那样用平常心对待。你可以事先准备讲稿,到时候读稿;你可以什么都不准备,到时候临场发挥;你也可以事先准备,到时候不看稿子,自然说出。这要看具体的场合和自己比较适应何种形式。
参加座谈会的忌讳
在高校参加座谈会(尤其是有校领导参加的座谈会)要讲究礼仪,注意忌讳。
一忌漫无边际,开无轨电车。写稿、讲话要思维清晰、逻辑严密,别人才能听得明白、记得住,进而对你有好的印象。然而,有些人在座谈会上发言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他的中心思想就那么一句,但是绕老绕去。这就使得听众心里想:你平时讲课也是这样的吗?
而且,整个座谈会是有时间要求的。如果每个发言者都拖时间,那么到座谈会的后半部分,听众就没有耐心了。
二忌说大话套话、空洞的话。写稿、讲话要形象。人天生对“形象”的事情有反应。在原始社会,原始人在山洞里面画壁画,说的就是狩猎等故事。如今,如果讲话者只是“拷贝黏贴”,只是说别人说过的话,那有什么意思?那能反映出自己水平高?
三忌说丧气的话、裹挟个人情绪的话。座谈会的目的是领导听听大家的想法,具有调研性质。对于发言者来说,应针对座谈的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或是汇报工作,或是简述自己的心路历程,交流分享,提出问题。但不应该当场说一些丧气的话。
在座谈会上发言有奥秘
在座谈会上发言是一种展示,展示发言者对主题的把握、思考问题的深度、讲话的风格和自己的经历。发言者讲得好或者不好,都会在他人(包括领导)心中留下印象。
除了随便讲几句的发言,在座谈会发言要契合主题、符合身份、控制篇幅、抽象和形象相结合,还要构建自己和听讲者的联系(特别是在开场白部分点出联系、打破坚冰,并在当中对别人讲的内容适当回应、联系)。
如果是随便讲几句,那么你可以一边听别人讲,一边在纸头上把自己想到的讲话要点记下来作为提纲。比如,我曾经听一个教师介绍他们系搞课程思政的总体情况。我一边听,一边就在笔记本上写下我等会儿的发言提纲:1.他讲的他们系总体情况,其实离不开系统性的“包装”,“包装”不一定是贬义词,也一定不是褒义词,在我的语境下,是略带有褒义的一个单词。2.要坚持开展基础工作和形成亮点相结合。3.如何调动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如何进行成效评价,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而如果被通知在重要的场合(比如学校教师节庆祝会)上发言,那就要想清楚自己究竟要讲什么、怎么讲,甚至先把稿子写好,然后到时候脱稿而讲。
我曾经在教师节前夕收到电话,让我第二天去学校教师节庆祝会上发言。这时候,已经是黄昏了。也许是他们本来安排好了别人,但别人临时不能出席,所以他们才请我讲的吧。我马上进行了准备。
正式发言时,最好脱稿而讲。而且,抽象和形象相结合。“抽象”就是你的讲话要有point,即要点、观点。“形象”就是要有故事或者故事的片段,有例子,具有画面感。抽象和形象组合在一起,能发挥最大的力量。
抽象和形象相结合是新闻写作的奥秘(网上可以搜索“抽象阶梯”这个知识点)。太抽象,就会空洞,在别人脑海中形不成图景,造成不了反应。如果讲话通篇都是故事,那又显得太肤浅,没有观点提炼。最佳方式是既有抽象,也有形象,在抽象和形象这两端来回切换。
比如,我曾参加一场关于“学思践悟”的座谈会,组织者需要发言者事先写好稿子,把稿子发过去,他们印成会议资料带到会场。我的确写了稿子,也发过去,但总觉得写得不好。后来我重新写了个稿子发给他们。
在刚开始的稿子中,我论述“学思践悟”的含义及重要性,这样的稿子味同嚼蜡。
在后来的版本中,我首先从几年前引发了涉校舆情,结果反而被《解放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发文力挺的故事说起,提到要提高媒体素养,加强学习,思考问题要周到。然后说了自己遇到这件事之后,加强学习的经历以及达到的效果——在报刊发表了文章,被媒体采访报道,获得了什么奖,承担了行政工作。随后,我提出三点:提高站位、找准定位、立足岗位,并分别阐释这三者的意思。
最后,我总结说:当前,我校的中心工作之一是“三全育人”。对此,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学生、社会、学校的需求是什么?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做的事情对学校或者院系有什么贡献?每个老师能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但都应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三全育人”中实现“学思践悟”,并把自己“学思践悟”的成果应用于“三全育人”。
在发言的过程中,我还突然拿出《解放日报》的报道以及我写的《文汇报》文章,站起来向大家展示,给会场上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而言之,我觉得发言要关乎痛痒,要像新闻一样具有“接近性”(发言内容和受众有某种联系),有起承转合、矛盾冲突,抽象和形象相结合。味同嚼蜡的发言没意思,还是要保有自己的观点和个性,接地气,冒热气,有料,有味道。不必每次座谈会发言都得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关键时候还得露一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