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本博主(马臻)原创,科学网首发。本文并非讲座内容,而是开讲座后另外写的。]
写作是梳理、表达写作者思想的一个过程,亦是写作者和外界联系的一条途径。善于写作,既能获得愉悦感,也是从事有些工作的必需。作家、记者固然需要很强的写作能力,领导干部、科研工作者也需要有很强的写作能力。工作报告写得好不好,将影响领导干部总结工作、布置工作的效果;论文写得好不好,将影响论文能否得到审稿人的好评进而顺利发表;项目申请书写得好不好,将影响它能否获得项目评审人的认可。现在有些人从事新媒体行业,需要通过写稿吸引流量,进而通过广告推广获得商业变现。
如今国内大学生的写作能力究竟如何?对该问题的回答不能一概而论。不同学校学生写作的平均水平有差异。在同一所学校,不同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不同。文科生和理工科学生写作的平均水平也不同。据我观察,复旦大学内部发行的报纸《复旦青年》不乏由文科本科生撰写的好文章,也有些理工科本科生能写出较好的英文论文稿,经导师修改后最终发在国际期刊。但我也目睹了很多本校研究生写的中期考核“自我小结”千篇一律、泛泛而谈,并发现有些研究生的论文不堪卒读、重复率超标。以至于,我每年花费大量时间帮研究生改论文。
研究生在写文章时搔头抓耳、写出的论文“不能用”,和多个因素相关。首先,从中学到大学,写作文体、文章篇幅、写作的应用场景发生了变化。学生在读中学时学着写的,多是800字以内的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以应试为主要目的,而大学阶段写作的应用场景主要是写篇幅更长的实验报告、调研报告、总结报告、微信公众号推文、各类申请书、论文,更强调实用。其次,到了大学,学生一般很少系统学习写作,缺乏有效的训练。
本科阶段本该是大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黄金时期”。首先,他们摆脱了高考应试作文的羁绊,写作时不必“戴着枷锁跳舞”。其次,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阅读课外书,并通过学习各类课程和听讲座,掌握更加“高级”的知识,也有更多的生活体验,这有便于提升文章的深度和厚度。再次,他们面临各种实际的写作需求,有的学生甚至还有机会为报刊、微信公众号写稿。如果没有抓紧这个提升写作水平的“黄金时期”,那么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不利。比如,很多学生读研期间论文“难产”,影响了毕业和就业。还有的本科生写毕业论文困难。
近年来,有些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写作类课程建设。2019年总第6期《通识教育评论》刊登系列文章,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做法。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主编了一本《通识写作:如何进行学术表达》。该书汇编了俞志元、郁喆隽等10位复旦教师写的关于学术写作的指导文章,2020年7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还推出通识写作课程和讲座。例如,2020年11月复旦通识学术写作系列讲座包括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力奋《我们的语言,出了什么问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尹洁《哲学写作的自我训练》、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马臻《理工科科研论文写作“秘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梅赐琪《写作的思维》。据报道,华东五校(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集合优质师资共建开设“书面写作与口头沟通”公选课,受到学生欢迎。但在我看来,大学生写作训练还有待加强,并值得在全国各所高校推广通识写作教学。
国内图书市场上有很多关于大学写作的教材。例如,董小玉、刘海涛主编的《现代写作教程(第三版)》讲解了新闻文体(消息、通讯、深度报道)、文学文体(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理论文体(社会评论、文艺评论、学术论文)、应用文体(行政公文、事务文书、教学文书)的写作。
我认为,仅仅通过读书、自学还很难立竿见影地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得需要大学通识写作课。这类课应避免上成“高四”语文课、文学作品欣赏课、文学理论课,因为仅仅学习知识点、欣赏文学作品还很难提高学生在现实场景中的写作水平。综合考虑实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我认为可以把重心放在学习报刊写作和学术论文写作。其中,报刊写作主要对应于《现代写作教程(第三版)》中的新闻文体以及理论文体中的社会评论、文艺评论,学术论文可以归为理论文体。囿于本文作者理工科教师的专业身份,本文接下去涉及的学术论文特指理工科科研论文。
一、学习报刊写作
世上的报刊成千上万,刊登的文章类型众多,除了新闻(消息、通讯),总的说来还有时评、述评、散文、杂文、随笔、诗歌、小说、报告文学、书评、影评、介绍型文章等。而且,不同类型的报刊发文的侧重点也不同。在本文中,“报刊写作”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写作。换言之,“报刊写作”并不等同于“新闻写作”,尽管学习新闻写作对撰写更加广义的报刊文章也有帮助。本文中的“报刊写作”指的是写新闻、时评、述评、杂文、随笔、书评、影评、介绍型文章,不包括文学文体(散文、诗歌、小说),也不包括报告文学。
大学生可以通过系统学习报刊写作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首先,报刊写作相比文学写作更易学,更适合业余作者学习,而且学了以后应用的场景更广、遇到的频率更高。其次,有现成的新闻写作教科书可供学习,学会之后也能触类旁通,使文字更加准确、简洁、有逻辑。再次,报刊写作的文体众多,大学生可以挑选适合自己的文体开展写作练习,而且文章的长度和内容都可以选。而且,报刊文章不像一本书的篇幅那么长,这方便大学生读报刊文章并撰写类似的文章。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报刊往往承载着报道时事、舆论导向的作用。大学生读报纸有多重功能。一是了解时事、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二是巩固语文、学习写作。三是获取新的知识。因此,读报、写报刊文章是很有意义的。
那么,在报刊写作方面,学生学什么,或者说老师教什么呢?新闻学院的传统教学一般会涉及采访、新闻写作、时评写作、编辑等板块,那么在通识教育阶段报刊写作教学也可涉及这四个板块的精华,但需要注意抽象和形象相结合——既要讲清楚约定俗成的文章结构、写作路数,又要形象地举出关于文章写作、投稿的故事并剖析具体的文章,切忌单调、死板、照本宣科地介绍新闻写作知识。
此外,还要有具有通用性的、可以移植的东西,即让学生学会:如何在时代背景下找到好选题;如何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表达清楚,有逻辑;如何使文章简洁,避免“多余的废话”;如何提升表达效率,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如何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如何有针对性地把稿件投到合适的媒体;如何和编辑、记者打交道。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新闻业务功底、实际写作能力和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师甚至还可以在经过批准的前提下,把编辑、记者引入课堂教学,让他们来“现身说法”。这对学生的“点拨”作用将会非常大。
教师还可以引导大学生在课余学习相关资料。例如,关于新闻写作,可以学习刘志宣《新闻写作技艺十讲》、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关于时评,可以学习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曹林《时评写作十讲》。关于非虚构写作,可以学习特雷西×基德尔、理查德×托德《非虚构的艺术》。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读《中国青年报》《文汇报》《南方周末》等报刊,聚焦新闻时评、教育述评、书评、影评、专栏文章等。还可以在网上获取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源。比如,《南方周末》“南周书院”提供了评论写作、非虚构写作和新媒体写作等网课资源。
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的创作,并尝试着投稿。比如《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等栏目和《新民晚报》“夜光杯”栏目就适合大学生投稿。《中国青年》《大学生》也刊发大学生写的文章。《南方周末》评论版“读者来信”以及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欢迎读者评论报道内容、交流热点话题、分享现实感悟。当然,也可以把文章发在校内的报刊和微信公众号。通过写作练习和教师的点评、修改,学生能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教学“闭环”。
我在担任“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研究生课任课教师过程中,以3个课时讲授报刊写作,并让学生以写通俗文章的形式完成期末考核,要求文章必须和“读研”“科研”相关。除了对文章内容范围和字数给出要求,我还提出以下要求——“不得抄袭,切忌人云亦云、平淡无奇。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血有肉,最好结合实例。不要空话套话。不要写成学术论文,要尽量通俗,甚至要学习新闻写作手法。想象一下:在选题、新意、文字、内容、思想等方面,有没有达到报刊杂志发表的水准?”部分学生的文章在《科技导报》《大学生》《中国研究生》发表。我也曾指导参加“《生命中不该忘记的事》读书小组”的本科生在报刊发文。我的同事,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包存宽教授也指导修读他课程的本科生在《中国环境报》等报刊发表时评。这说明,学生经过提点和训练,在报刊写作方面会有收获。
二、学习科技论文写作
理工科本科生是否要学习科技论文写作?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即便他们将来毕业后并不都会继续深造,他们在毕业前至少要写毕业论文,这就需要了解如何撰写科技论文。对于有些准备在毕业后深造的理工科学生来说,学习科技论文写作就更加重要了。更何况,现在有一些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参加各类科创项目,在本科阶段就有科研结果可以整理成文,向学术期刊投稿。
撰写科研论文和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但并非语言水平高就一定能写好科研论文。这是因为,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水平”和撰写科研论文的水平是两回事。撰写科研论文需要遵循特定的行文风格和一些约定俗成的规范。例如,在一般的作文中,你可以用“北极星”来形容一个东西的指引作用,但在科研论文中,你不能用“北极星”来形容一个课题的重要性。
大学生即便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都不见得能用英文写好科研论文。这不但是因为撰写科研论文需要遵循特定的行文风格和一些约定俗成的规范,还在于参加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只是应试,不一定真正代表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而且,“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并不代表“考高分”。更何况,大学英语六级单词表当中的单词,其实大多数都用不到理工科论文写作中。在我看来,很多学生写科研论文,欠缺的是逻辑表达和高效表达,即怎样写,论文的逻辑性强、表达效率高。
那么在科技写作方面,具体学什么呢?不能脱离科研去谈科技论文写作。一般先从“写作对于科研的意义”、“科研的过程”谈起,再谈科技论文写作。把科技论文拆分为传统的IMRD四个部件,分别进行介绍——绪论怎么写、实验方法怎么写、实验结果怎么写、讨论部分怎么写。在这方面,图书市场上已经有很多教材或者参考书,比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的罗伯特×戴、芭芭拉×盖斯特尔《如何撰写和发表科技论文(第六版)》以及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玛格丽特×卡吉尔、帕特里克×奥康纳《如何写出高水平英文科技论文——策略与步骤(第二版)》。
除了讲授IMRD四个部件,教师还要从英文句型、语法的角度进行点拨,并讲解图表设计。这还不够,写科技论文还涉及学术规范以及拿捏好轻重、详略。比如,一位学生用几种表征手段对一个样品进行了表征,他的写作是“平均施力”,即每段话都详细说明表征结果,而不是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确定详略,也没有对呈现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整使实验结果更具有逻辑性。再比如,写科研论文并非机械记录开展整个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不必把所有的实验和数据(尤其是在初步尝试时得到的非正式的数据)写进论文。再比如,另一位学生在得到催化性能后,按照导师的要求,用一张表,比较自己催化剂和文献中报道的催化剂效果。但是她只是把比她的催化剂差的文献结果列到表中,而不敢把文献中更加优越的结果列进来,这显然是不对的。这些奥妙之处,都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讲清楚。
需要注意的是:理工科科研论文和文科学术论文写作有很大不同。《通识写作:怎样进行学术表达》一书大多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写作,而很少涉及理工科论文写作。图书市场上有很多从国外引进的学术写作书,也需要审慎选择,辨别其适用性。另外,文科生坐在理工科科研论文写作的课堂上,可能会觉得一头雾水。反过来,理工科学生坐在文科的学术写作课堂上,也会觉得对牛弹琴。因此,在设计通识写作课程时,得充分考虑到这种不同,进行“分众”授课,确保教学更有针对性。
我在本科“专业英语”课上排出4课时,专门讲解科技论文的阅读和写作。这门课期末考核的方式是同学们选择最近发表的一篇和本专业相关的、用英文写的论文,以“一问一答”的方式,用中文完成对这篇论文的分析。在实践中,我发现同学们能够剖析比“专业英语”课文难度更大的学术论文,并且有的本科生在修读之后,把自己的实验数据整理成英文论文发表,为今后深造打下了基础。
我还在“科研技能和学术规范”研究生课上用10课时讲解科技论文的写作。但据我观察课题组修读这门课的学生的表现,发现学生修读的效果不同。基础好、悟性强的学生在修读后能写出较好的科研论文,我改起来不费力。而基础差、悟性差的学生写出的科研论文需要经过十多轮修改才能定稿,但后续再写别的论文,起点往往提高了。而且,我发现很多研究生写科研论文,实验结果部分勉强合格,但引言部分和讨论部分很糟糕。这就说明,学习科技写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课、学习指导书,还要实操和教师“手把手”指导。
三、“两个打通”
要打通报刊写作和科技论文写作的壁垒,并打通本科和研究生写作教育。
报刊写作和科技论文写作,无论在内容、结构还是写法上,都有很大不同。以往,很多理工科教师善于科技论文写作,但不擅长报刊写作。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学过报刊写作。但事实上,报刊写作和科技论文写作具有共性。
第一,从选题来说,作者要写、读者要看的是重要的、关乎痛痒的话题,而不是那种“人们根本不在乎”的话题。报刊编辑喜欢那些发表后能引起兴趣、引发讨论和转发的文章,而学术期刊编辑也希望发表能够被分享和引用的论文。
第二,内容要有新意,而不能雷同。比如写通俗文章,观点、材料都是旧的,那就很难发表。同理,如果科研论文报道的研究点子、观测得到的现象以及结论是常规的,那就很难发表。
第三,无论是报刊写作还是科研论文写作,都要讲究中心思想和合适的切入角度。用《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梁衡的话说,“只有把这个典型(多棱镜)调整到某一个最佳角度时,镜中所折射出的阳光才会放出最奇异的色彩”。
第四,无论是报刊写作还是科研论文,都要有读者意识,知道怎样表达才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都要知详略、知轻重,即哪些内容要详写,哪些内容要略写,哪些内容要强调,哪些内容要一笔带过。
第五,报刊写作和科技论文都要简洁、准确、结构清晰。新闻写作需要的是“消极修辞”,而不是“积极修辞”(文学作品);科技论文写作基本不用修辞手法。科技论文写作还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注重逻辑性和起承转合。把科技论文写作的笔法用于报刊写作,能提高文章的逻辑性,增加理性成分。
第六,无论是写报刊写作还是科技论文,都需要反复“打磨”。并且,无论哪种写作,都要有质量意识,考虑到文章或者论文送出去评审或者发表后,是有助于打响写作者的品牌,还是有损于写作者的声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既说出报刊写作和科技论文写作的区别,又说出共性,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两类文章的写法。
再谈本科和研究生写作教育的打通。一般认为,研究生阶段要注重学术写作,本科阶段缺乏写作课程。但事实上,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应该是有衔接的,只有本科基础打好了,读研才能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始;假设本科基础打好了,那么读研阶段其实还有提高的余地,还是可以修读相关的写作课程。研究生阶段的写作课程除了涵盖报刊写作、学术写作,还可以包含公文写作(以工作总结报告和申论为主)。本科和研究生写作教育的打通方式不仅仅是“衔接”,还在于“课程共享”,即学有余力的本科生也可以修读针对研究生的写作课。复旦大学就有研究生暑期FIST课程,可以同时对研究生、本科生和校外人员开放。
四、实际教学:教学内容、教师资质和考评方式
《现代写作教程(第三版)》讲解了新闻文体、文学文体、理论文体、应用文体的写作。我认为,大学通识写作课程可以具有多样性——既可以覆盖这四种文体的全部,也可以选讲部分文体,比如新闻文体和理论文体;既可以由几位教师一起授课,各自负责相关章节,也可以由一位教师负责整门课程的教学,还可以开出内容不尽相同的平行班,供学生选择。
目前市面上的大学写作教材不但内容面面俱到,而且写得较为抽象、严肃,内容较为陈旧,缺乏时代感,不容易吸引学生。任课老师最好以合适的教材为依托,讲出自己“原汁原味”的“干货”。例如,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等人编写的教材《文学写作》就干货满满。
无论是教报刊写作,还是教学术写作,教师都不能“纸上谈兵”,而要有实践经历。《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梁衡认为,一个有成就的名记者要符合四个标准:有一篇或数篇代表作;熟悉某一领域的报道,具有权威性;有一定的新闻理论修养;有一本以上的专著。我认为,教授大学写作课程的教师不一定要具有名记者的水准,但至少要有高质量的科研论文或报刊文章,同时还要具有教学能力和编辑学生稿件的能力,这样才有资质指导学生,并获得学生的认可。
对于这类写作课,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思考。以当堂作文的形式考试,比较适合学习申论写作或者报刊编辑的学生。我比较倾向于采用课后写作的方式考察学生。大学生完全可以坐在电脑前,有充足的时间查资料开展写作,甚至还可以进行实地调查、采访。毕竟,他们今后完成实际写作任务,也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可以查资料。并且,一篇好的报刊文章不是短短两个小时能够完成的。尽管通过课后写作的方式考核学生更有意义,但是,现在网上不乏提供文章代写服务的广告。换言之,有些学生交过来的期末作业有可能是“假”的。因此,任课老师需要给学生加强学术道德提醒,并告诉学生:学这门课不是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而是为了学会真本领。在评判学生的文章前,教师还需要进行查重。
考核学生报刊写作能力还有一个问题:如何用同一把尺子去量不同学生的文章?不同的学生往往会选择不同的文体,例如有的人写随笔,有的人写教育述评。有的人写绝对原创的文章,有的人参考一些网上资料。我认为,对于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说,评判这些文章的高下都不是什么问题。根据我评阅“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研究生课程期末文章的经历,我并非在一堆高质量文章中细细区分这篇和那篇文章哪个更好,而是学生的文章区分度非常明显。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得事先把学生写稿的字数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比如两三千字),这样才能公平比较。
科研论文学习效果的检验是个问题。低年级本科生较少经历科研训练,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自己采集的实验数据进而写论文。而如果让本科生写文献综述,则有可能出现摘抄的现象,并且文献综述的写法和传统科研论文的写法不同。写一篇文献综述,还会耗费大量时间。更重要的是,衡量一篇科研论文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写作,还取决于实验结果的好坏以及写作者的学术水平。本科生如果交出一篇比较好的科研论文,有可能这是课题组“集体劳动”的结果。
为了检验低年级学生学术写作学习进展,可以让他们自选一篇近三年发表的本专业英文学术论文,用中文写一篇三五千字的学习小结,依次回答以下问题:
1)本文涉及的研究领域有什么重要性?
2)具体而言,作者为什么要开展这个研究?本文有什么关于“文献中存在何种缺失”的陈述?如果没有,你认为应该在哪里加上这样的句子?具体而言,应该加上什么句子?
3)用自己的话概述:作者用什么方法分别研究了什么?
4)简述:作者得到什么研究结果和结论?
5)这些研究结果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6)你认为该论文在写作上存在哪些优点和缺点?
7)你认为该论文在实验设计或操作上存在哪些缺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8)如果要进一步开展研究,可以在哪里查阅什么方面(或者关于什么内容)的文献?请不要只是说“和环境相关的文献”,要再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
经过这番训练,本科生虽然没有写出科研论文,但能够“剖析”一篇科研论文,并有自己的思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