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概编辑看到你是复旦大学教授才给你发表的吧?”看到我又有一篇文章见报,我的妻子开玩笑说。
2009年至今,我在《文汇报》《南方周末》《科学时报》《中国科学报》《科学》《科学新闻》《科技导报》《中国科学基金》《大学生》《求学》《求学-考研》《中国研究生》《中国大学教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时代邮刊》《新东方英语》等20多种报刊发表关于科研、教育、人生哲理方面的通俗文章150多篇。
以下,我分享相关经验教训。
1. 作者文风和目标报刊、栏目的风格要匹配。2001年-2006年我在美国读博士时,在网上发了不少文章,有一热心读者把我介绍给某文摘杂志的小编。然而,小编说我的网文完全不符合他们杂志的风格。我执拗地把大批文稿投向各个杂志,但这些稿子都如石沉大海……后来我才明白:不同报刊有不同的风格。有的报刊关注时政,有的刊登猎奇新闻,还有的偏爱“心灵鸡汤”。《新民晚报》《新闻晨报》贴近市民生活,而《文汇报》是人文大报。同一份报刊,不同栏目的风格也不同。《文汇报》有的版面刊登散文,有的刊登学究气十足的文章,还有的刊登教育述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作者得思考:自己的文章是否适合这张报纸、这个栏目?该报刊的读者爱看这种风格的文章吗?作者不一定非得委曲求全,但至少可以把稿件投给合适的报刊和栏目。
2. 要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即属于自己的“领地”。我曾写过“孤单的身影走在雨中,不知自己未来的伴侣在何方”等文字,但这些文字最终只是发在网上。后来我才明白:术业有专攻——虽然报刊能容纳散文、杂文、小说、影评、书评,但这些都不是我的强项,我不能用自己的弱项和别的作者的强项竞争版面。熊丙奇的教育文章频频见报,原因就在于他很熟悉教育理论和教育政策——他找到了独特的“生态位”。我不能全面铺开,而是要围绕着我最熟悉的几个板块(研究生教育、大学教师的生存发展、科研生存技能)深挖,使文章形成体系。我的文章不是时评,而是类似于栏目文章、科教述评,发挥余地大(可以介绍经历,介绍经验,也可以用类似于记者的视角写文章)。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有无穷无尽的东西可以写,作者应学会挑选有助于发挥出自己水平的“战场”。
3. 多读刊发相关领域文章的报刊。正如做科研需要研读相关文献,给报刊写稿也需要读报。近几年,我订阅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10多份报刊。我每天看报,把值得保存的教育方面的文章以一个版面或者半个版面为单位剪下来。看多了,心中就像有了“大数据”,明白教育界有哪些热门话题、别人持哪些观点、文章要写到什么程度才能在什么报刊发表。我还分析比较教育工作者发在《文汇报》“文汇教育”版面的文章和记者发在“教科卫”版面的新闻稿的区别。知己知彼,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和投稿命中率。
4. 多读新闻写作的书。2016年6月,《解放日报》一名记者到我们学校采访我,她写了一篇5000多字的“特稿”。反复揣摩记者的稿子,我感到这里头有奥妙。于是,我自学了几十本新闻写作的教科书,这使我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2016年9月至今,我在《文汇报》接连发表8篇“大稿”,其中3篇是“文汇教育”版面头条。我体会到,哪怕作者的文章不能叫做新闻,一些报刊编辑也习惯新闻写作的思维方式。如果能从新闻学教材中学到一些新闻写作知识(比如导语写作、“藏舌头”、注重“平衡”、使用背景、场景描写、使用直接引语),并运用于写作,那么这会使写作如虎添翼。
5. 要注意文章立意。我的妻子给我分析,十多年前我的文章屡试不中,是因为没人在意我的个人私事。而如今,我写的科教述评能结合形势。无论是反映高考改革,还是分析研究生师生矛盾并提出化解之道,这些都是这个时代需要的。我要特别强调:针对教育界某个难点、痛点(比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窘境),不但要提出问题,还要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之道,这才是一篇教育述评应该做的。
6. 好的文章源于生活和实践。一线科研、教学实践,为我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有时候我给研究生讲为人处世的道理,讲话的内容后来就整理成文发表。还有的时候,我看了一些微信公众号说的一些现象或者观点,觉得事情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比如,很多人说导师让学生做课题就是剥削,也有很多研究生说“只要达到毕业要求就行了”,这使我心中有了一种“气”。心中“气压”越大,写出的文章就越有冲击力。
7. 文章不厌百回改。有的时候,我写好了文章,就放那儿。这期间我会看到别的书报,听到别人的评论,从而有灵感一点点地修改。这样过了几个月,看问题更加清楚了,文章水平也提高了。当对文章吃不准或者觉得写得还不够好时,我会请教我妻子、岳父、企业人士、同事、研究生,请他们出出主意、提提意见。还有的时候,写一篇文章需要引用别人的一句话来卒章显意。我找到一句话,但总觉得放在文章的语境下,这个句子还不完美。我就一本书一本书地找,找的过程中会突然有别的线索或者灵感,最终找到一句更贴切的句子。
8. 作者要有质量意识,考虑发表后的效果。作者要想一想:发出这篇文章,能给报社带来什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谓社会效益,就是有正面导向作用,消除读者对某一话题(比如高考改革)的不确定感,使读者有启发。社会效益体现于几点:文章的确好,编辑自有判断;读者评价好,文章引起轰动;得到上级领导批示、阅评表扬,或者被全国主流媒体转载。经济效应就是:报纸是卖钱的。如果一份报纸可读的文章没几篇,读者就不会买,企业也不找报社登广告。因此,作者应该想一想:我这篇文章的质量远远超出这份报纸刊登文章的平均水平吗?文章发了以后,报社总编辑记住我的名字了吗?我的文章下次还能发得出来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