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达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lianda 座右铭:胸怀坦荡,刚直不阿,直言相谏,无所畏惧。

博文

给候选院士的小建议

已有 3849 次阅读 2015-9-15 09:2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候选院士

给候选院士的小建议

李连达  李贻奎

       今年评选院士经过几轮优选,即将进入终审。中国工程院医药学部采用全体院士大会评选,由候选人报告15分钟,答辩15分钟,然后投票选出当选人。

       有关院士评选的基本要求条件,标准及注意事项等,两院已有全面详细规定。但有些具体细节问题也很重要,需要注意。提出一点不成熟的小建议,仅供参考。

       一、能否当选的关键在于有无真才实学?决定于学术水平,科学发现,创新发展,对科学、对社会的贡献。内容重质不重量,不在多而在精。重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不宜自我夸张,不宜用非学术性成就,非学术性因素,取代学术性成就或干扰评审大会。

       二、院士评审大会对于候选人是最重要、最关键、“最要命”,也是最客观最真实反映候选人真才实学的15分钟。院士候选人一辈子的辛勤努力,刻苦钻研,所有的学术成就及科学贡献,一生一世的精华,多年来的认真准备,全部集中反映在15分钟的发言里,成败在此一举。其压力之大,紧张焦虑的程度可想而知。参加评审的所有院士都是面带笑容,和蔼可亲,提问时也是温文尔雅,既无官腔官调,也无判官的语气,更无“刑讯逼供”,但是会场气氛严肃认真,所提问题多为一针见血的关键要害问题,使候选人感到“无威而严”,不寒而栗,十分紧张,甚至有的学术水平很高,贡献很大,国内的学术带头人,国际大会上多次担任大会主席,并作主题发言,身经百战的专家,在院士审评会上竟然紧张的讲不出话来,几次休息,平静情绪,但仍然不能讲下去,只有放弃,过五关斩六将,闯到最后一关,很不容易,竟因过度紧张败走麦城,令人惋惜。因此,候选人上会前必须作好充分准备,上会时必须心态平和,不必紧张。能够通过评审,当选院士当然可喜可贺,万一未能通过评选,也应坦然处之可以再接再厉。历届评选中一次当选的院士甚少,多数是经23次甚至多次评审才当选院士。即使是终未当选,也不必遗憾终生。当选院士除了学术水平,贡献大小等基本条件符合要求外,还有机遇、学科、领域以及马太效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有的学科领域已有多位院士,而有的领域尚无院士,由于名额有限,在同等水平,同等条件下,可能是后者优先当选,而前者落选。因而当选院士不一定全面优于落选院士,可能在某一专题领域里更前沿、更先进,更有优势,就可能优先当选。(当然在评审院士过程,严禁不正当因素的干扰,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在我国各类评选中,例如评选院士、教授,大师等各种荣誉称号,各级科技成果奖,以及花样繁多的各级、各类评选中,都有一些条件具备应该当选而落选者,比比皆是,并非少见。说明各类评选中“公正、公平、公开”合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仅决定于公布的评选条件(如院士的学术水平,科学贡献等学术标准),还有一些非学术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甚至不正当因素的干扰。因此评选结果的“公正、公平、公开”合理是相对的,未必是绝对的。就是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情况。只是程度不同,可能更好一些。

       因此,对院士评选结果应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看法,当选院士者不应骄傲自满,狂妄自大,老子天下第一;落选者也不必纠结。真正的学者更重视学术水平、科学贡献,而不是一顶桂冠。真正的学者可以不要桂冠,但不可以没有学术水平、科学献。没有桂冠无损于他们的学术成就,科学献,无损于他们的学术荣誉,学术地位,更不会影响到学术界对他们的公认,以及公众对他们的尊重及敬佩。

       三、院士评审会上的自我介绍与一般性的学术报告不完全相同。前者要求重点突出,简明扼要。重点是学术水平,科学贡献,新发展、新理论、新发明等创新发展,包括理论性及应用性的新成果。而不要求对每项试验的技术细节,试验过程等过分详细的介绍。要有取有舍,不要以量取胜。最受欢迎的是苹果式的大成果,而不是一串小山楂串成的糖葫芦式的成果,一堆小成就捆绑成貌似强大的成果。或是七拼八凑的成果。或是虚多实少,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成果。或是移花接木,侵吞他人或集体的成果。这些“成果”难逃院士们火眼金睛很难过关。

      以上建议未必正确,仅供参考。预祝各位院士候选人能够展现出最精彩的学术成就,报告成功,心想事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5370-920916.html

上一篇:对天津8.12事件善后处理的补充建议
下一篇:如此军训,亟待改进
收藏 IP: 114.111.166.*| 热度|

4 黄仁勇 叶春浓 蔡小宁 蔡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5: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