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li2233 公共政策、公共管理、技术创新

博文

科学家的创新和经济学家的创新 精选

已有 10653 次阅读 2011-8-2 07:10 |个人分类:创新政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 自主创新, 两弹一星

名博韩健指出,“两弹一星”和“自主创新”都不是创新。根据我的理解,韩健的观点是,只有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是创新,而不论“两弹一星”还是中国提倡的“自主创新”,都是解决了或者旨在解决别人(特别是别的国家)已经解决了的科学和技术难题。

此论一出,因为与传统观念相悖,真如石破天惊一般,立刻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有不少跟进的评述文章,赞同者,商榷者,皆尔有之。韩健博主怕大家误会,旋即又就这个话题写了第二篇博文,主要是表明,说“两弹一星”不是创新,不等于说它不重要,也不是要否认中国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但不是创新就不是创新,因为创新要满足的条件是:根据需求提出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两弹一星”最原始的需求和问题的提出,都是在国外产生的,因此,国内搞的“两弹一星”,尽管在研制过程中也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但是,它不符合成为创新的条件。

韩健先生的观点,其实是很有代表性的,这一点可以从他的博文发表后叫好声不断得到证明。我这里姑且称之为科学家的观点。之所以特别要强调这是科学家的观点,是因为对于创新的理解,还有一派比较成熟的理论,来自于经济学家。这一派经济学理论肇始于一个名叫熊比特(Joseph Schumpeter)的人。其创立的创新理论,影响巨大,是目前甚为流行的创新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的基础。

在经济学家看来,创新是个经济学词汇,而不是个技术学词汇。英文的创新,是innovation。根据熊比特的定义,创新指的是企业家所做的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包括一种新产品、一种新工艺、打开一个新市场、开辟一个新的原料供应源、实施一个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在经济学家看来,韩健先生所描述的“创新”,其实是技术发明(invention)和科学发现(discovery),而不是创新(innovation)。换句话说,只有一项发明(invention)被成功商业化了,才能称之为创新。比如,美国每年受理的专利申请中,90%以上都因为种种原因不会在商业上取的应用,那么那些专利所代表的,基本上是技术发明,而不是技术创新。另外,就算没有新技术新工艺,企业家通过整合现有的资源和改变组织形式,也能实现创新。

创新有多重要?尽管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仍然没有研究清楚,但已有的一些比较公认的结论,足以说明其重大意义。比如,索洛 (Robert Solow)的工作,证明了美国经济的成长,80%是由创新带来的,只有20%是由劳动力和资本的增长获得的。尽管后来由于其它经济学家的努力,对上述80%的部分进行了掰开揉碎的分析,让这个比例缩水了一些,但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则是公认的。再比如,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指出,古典经济学所谓的边际效益递减,可以通过生产技术的进步来加以克服。

必须指出的是,上面说到创新的重大意义,其含义,是经济学家的创新,而不是科学家的创新。举例说明:汽车发明在德国,但汽车行业最重大的创新,一个是上个世纪初福特引进的大规模生产(Mass production),另一个是后来日本丰田搞的精良生产(lean production)系统。尽管在韩健先生看来,美国人和日本人在汽车技术上算不上“创新”,但他们在经济上是获得了巨大利益的,在经济学家看来,这是不折不扣的创新。同样的,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统统是在美国诞生的,美国人是韩健先生定义的创新者,但是领用这些技术在全世界发了大财的,是日本人,在经济学家看来,日本人通过改进技术工艺所获得的经济上的回报,让日本人的所作所为,成为了有更大意义的创新。

因此,一项新的技术发明,如果不能够在经济上取的成功的话,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就没法体现出来,在经济学家眼里,这就不是创新,哪怕你的发明在科学上有多么重大的意义也没有用。同样,一个在科学上没有多大意义的新方法新组织形式,只要通过应用在商业上取的了成功,就是不折不扣的创新。

我在以前的博文里多次强调过,企业才是创新的主体,而不是科研院所。我这里所说的创新,就是经济学家的创新,而不是科学家的创新。我提议,既然Innovation在西方文献里,是有特定的含义的,我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也应该遵循其特定含义来进行。

当然,科学家们可以不同意我的这个提议。他们可以坚持认为,顾名思义,“创新”就是通过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发现和发明以前没有过的东西,要“创”,还要“新”。这样的话,我觉得也可以接受。因为隔行如隔山,大家大可以根据各自的理解对“术语”给予不同的诠释。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当科学家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诠释“创新”的时候,就不应该拿经济学家关于创新的研究成果来支持自己关于“创新”重要性的主张,因为双方理解的“创新”是不一致的。基于同样的理由,韩健先生关于国家支持“自主创新”其实是扼杀“创新”的观点,在经济学家的眼里,是绝对值得商榷的。

由于各自的定义不同,对于“两弹一星”和“自主创新”是不是真的“创新”这个问题,已经没有双方可以接受的yes or no的答案。其实,在这个意义上,是不是“创新”,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国家政策的导向,是要把重点放到科学家心里的创新上,还是经济学家眼里的创新上?我个人认为,答案无疑是后者。

创新(innovation)这个词,由于被过度政治化,被过度口号化,被过度大众化,已经完完全全庸俗化了。这是学界的悲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485-470876.html

上一篇:了解美国科技体制的一个书目清单(扩充版)
下一篇:亲历8.23地震的流水帐
收藏 IP: 173.73.169.*| 热度|

43 饶海 韩健 赵明 武夷山 吕喆 许培扬 蔣勁松 丁甜 孙根年 杨正瓴 刘立 邸利会 苗元华 杨华磊 刘广明 曾泳春 刘晓瑭 曹广福 唐常杰 杨顺楷 朱志敏 郭超 李永丹 李侠 肖重发 王福涛 赵凤光 陈奎孚 吴锦宇 黎在珣 曹俊兴 曾新林 王芳 吕佳龄 欧阳峰 傅蕴德 研学交流 ljxm monodrama fqk6166 tuner idocma24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4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