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phant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lephantd

博文

长江第二湾,拉伯 精选

已有 6528 次阅读 2020-9-27 00:3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南下的金沙江,在云南丽江市的石鼓镇,突然转弯北去,人称长江第一湾,众所周知;走了几百公里,又在丽江市的拉伯乡,掉头南下,形成长江第二湾,却无人提及。

其实,在第二湾的凹部,发源于稻城兴伊措湖的水洛河,注入金沙江。在水洛河的东侧是雅砻江(在攀枝花市注入金沙江)。

就长江第一湾的形成,早在1933年,中国地质学家丁文江的“金沙江的南岸——武定、元谋”一文,指出“我的意见是……从北向南的一条大江。以后鸦砻江的水被自东向西推进的扬子江抢了去了。”后被祥解为“金沙江南流与扬子江袭夺”假说。

最近有学者研究给出了“地貌抬升江河改道说”。在始新世时期,青藏高原东南部存在南流的、大型的河系,流经剑川盆地,我们可以称它为“古金沙江”,向东南注入南海。在始新世晚期(约35百万年),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山崩地裂,时空折叠,滇西北的构造地貌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剑川盆地随之隆升(代表了云南高原开始隆升),“古金沙江”不再南流,而是沿断裂带改道东流,长江第一湾由此形成(Zheng etal,2020)。

如果古金沙江不改道,水洛河,或许就能与雅砻江一样有名。

这些,都是看地图和读文献的“笔记”。

我的重点是,在这样的崇山峻岭里,分布着很多珍惜生物,其中就有重要的红豆杉。

因含具有抑制癌症的紫杉醇,红豆杉被赞誉过高,被肆意破坏。

它们还在吗?

于是,我参与了寻访红豆杉的远征。

2019年8月,我们用两天,翻越香格里拉的浪都山去稻城亚丁。然后,沿着水洛河南下,计划渡过金沙江,夜宿女儿国(宁蒗)。进入宁蒗的第一站,是金沙江东岸的拉伯乡。一大早,在稻城,不到俄亚同乡,山体塌方,公路不通,还堵住了半边水洛河,只好撤退。又翻过海拔4600米的浪都山,回到香格里拉。留下遗憾。 有幸,2020年7月,绕道四川攀枝花,从东边,经泸沽湖,在海拔3600米的地方,找到了红豆杉,顺着柏油马路下山,夜宿拉伯乡。

那是一个特别偏僻的地方。公路壁陡壁陡地,盘山而下,到了2000米的地方,热了起来,就是拉伯乡。第一感觉是,河边温热,山上清凉,是个世外桃源。回首陡峭的山坡,心想:有个几百万存款,生活在这里,牧歌耕耘,几年进出一次,也还安逸。 当然,哪里来的几百万呀,农民刚刚温饱脱贫!

宁蒗县拉伯乡林业站的郭站长,仅仅电话联系,从未谋面,为我们安排好住宿,就外出公干了,好在,路上堵车,相遇,打了个照面。拉伯乡,房屋,新的旧的,各式各样。四处走走,路人点头示好。房屋周边有点紊乱,垃圾还特别多。心想,农村,就这样。

夜间,郭站长来电询问,吃的住的,还行吗?就这么的问候,比金沙江上飘来的热气温暖了几十倍。朴素的当地人,让人有家的感觉,确实是世外桃源。

第二天,本想渡船去香格里拉的洛吉乡,但船老板说,洪水滔天,禁止摆渡。只好再次爬上那壁陡壁陡的山巅,绕道数百公里。

几个月过去了,郭站长在朋友圈里,说那个被我称作世外桃源的地方,垃圾太多了。林业工作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去收集路边垃圾。

丢垃圾,真的是作孽。

夜深了,想到那些在大山里一边守护森林一边捡拾垃圾的汉子,感慨万千。写下这些文字。(2020.9.27)


从高山上下来,出了林子,眼前一亮,拉伯到了

150.jpg


金沙江对岸看拉伯,不在江边上,躲在白云间


建了高楼,留下祖业

找一块平地,很难
800.jpg

黑色的是省界,蓝色的是金沙江

IMG_20200926_162549.jpg


ZHeng etal,2020 的长江第一湾示意图
mmexport1600390041764.jpg

到了金沙江边,没桥没船,望江兴叹IMG_20200715_110033(1).jpg

红豆杉,粗大不挺拔,就那么样子

800 (1).jpg


沿着公路,还修建有截水管线

红豆杉林,倒木遍地,就那么原始

(以下相片来自郭站长)

浩浩荡荡的垃圾清理队伍

800 (2).jpg


捡拾集中填埋垃圾
800 (3).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1431-1252228.html

上一篇:家花
下一篇:红河三角海:美丽的水域鸟类的天堂
收藏 IP: 39.129.5.*| 热度|

13 刘钢 李学宽 孙颉 杨卫东 康建 刁承泰 马德义 黄永义 张晓良 徐长庆 杨正瓴 文端智 吕洪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04: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