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古林镇戴家村,戴氏家族原籍谯国(辖境相当今安徽萧县、灵璧、五河和河南鹿邑、永城等县地),后迁至浙江黄岩,南宋嘉定年间自南塘迁至鄞西桃源乡槎湖(今古林镇戴家村址),迄今已有近800年历史。
戴家村在明代属宁波府鄞[yín]县。翻阅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钱维乔重修《鄞县志》,“人物”卷记载了明代戴家村戴浩、戴槚[jiǎ]、戴鱀[jì]祖孙三代的事迹。
戴浩,字彦黄,举人,任东昌官河通判,迁守雷州,改永州、巩昌,天顺(1457)改元,循例致仕(告老辞官),寿九十三卒。戴浩子戴槚,字育之,号茂轩,官连城教谕。戴槚生四子,长子戴鳌,字时镇,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知太和县,升寻甸知府;次子戴鲸,字时鸣,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番禺令,升刑部郎中,江西佥事;三子戴鱀,字时重,号东石,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任河南佥事、江西参议、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四川巡抚。四子戴䲀[zhì],字时化,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工部主事。
戴槚教子有方,四子皆为进士,也是明朝唯一一家诸子四同胞进士。戴槚给儿子起名亦有趣,皆有鱼字旁,或左或下。或许是寄希望于孩子们乘风破浪吧。
“鱀”字值得一说。鱀,即指白鱀豚,是生活在长江中的淡水鲸类动物。晋代郭璞在《尔雅注》中对“鱀”的形态及习性有详细的记述:“鱀是鱁。鱀,䱜属也。体似鱏,尾如䱡鱼。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余。江中多有之。”
试译:白鱀豚,体型大如鱏(鲟鱼),尾巴如江豚(“䱡鱼”为江豚别称),吻部狭长,齿罗生,鼻孔位于头顶,胎生,喜欢吃小鱼。
以“鱀”字作名字,戴鱀恐怕是绝无仅有!
郭璞《尔雅注》“鱀是鱁。鱀,䱜属也。体似鱏,尾如䱡鱼……”
生活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白鱀豚“淇淇”(1980年来所,2002年去世)
《戴中丞遗集》,明州东石戴鱀时重著。明州为宁波古称,戴鱀字时重,号东石。中丞,明清时期对巡抚的尊称。戴鱀曾任四川巡抚。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钱维乔重修《鄞县志》,其中“人物”卷记载戴鱀部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6: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