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年号宣德。
清·陈文栋《宣德铜炉炉歌》:斗室养静焚香脂,轻烟嬝娜飘书帷。哥定瓷炉不适用,使我好古还神驰。汉宫博山重丁缓,走狨飞獝巢灵奇。饰以七宝层以九,依稀山势争参差。镣鼎铄金辟尘秽,云雷耳凿腰蟠螭。飞仙鸾鹤麒麟猊,古色驳荦今无遗。乃知法物渺难购,徒增恋惜旁观𠷣。宣庙铸炉藏内府,仿古所制功加之。铜经赤炭十二炼,精萃渐出镕钢筛。初尚烧斑次褐色,藏金以上夸棠梨。民间那能略仿佛,国家元气钟于斯。三百年来好事者,欲得不得同敦彝。鎏金橘囊造神匠,殊光宝色何琳璃。一朝上品落我手,夙愿已遂非人为。拂拭乌皮日赏鉴,雪芽细啜歌新诗。歌成长调喜不寐,片月隐隐穿松枝。
哥定瓷炉,哥、定、官、汝、钧,宋代五大名窑。“汉宫博山重丁缓……古色驳荦今无遗。”这八句描写汉代博山炉。丁缓,汉代长安巧工,作常满灯、卧褥香炉、七轮扇、九层博山香炉。𠷣,同“嗤”。“宣庙铸炉藏内府……国家元气钟于斯。”这八句描写明代宣德炉。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时,从暹罗国进口一批红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铜精炼十二次,并加入金银等贵金属,铸造出3000座极品香炉。“铜经赤炭十二炼”,铜料含有很多杂质,冶炼时需要提炼,每提炼一次就去掉一点杂质,一斤铜提炼6次重量就会减少一半,而提炼12次以后就剩下了原来的四分之一重量了,这也是宣德炉因用材讲究而愈显贵重的原因。宣庙,朱瞻基庙号宣宗。
西汉·错金博山炉,通高26厘米,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炉身似豆形,通体用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纹。炉盖上因山势镂孔,雕塑出生动的山间景色,山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轻捷的小猴或蹲踞在峦峰高处、或骑坐在兽背上嬉戏玩耍,猎人手持弓箭巡猎山间。座把透雕成三龙出水状,以龙头擎托炉盘。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明宣德 冲耳乳足铜炉,通高17.8厘米,口径20厘米,重2780克。圆形,光素,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附双层云足铜座。清宫旧藏。
明宣德 鱼耳圈足炉,高7.2厘米,口径9.7厘米,重468克。圆形,圈足。腹部饰一周鎏金云纹。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清宫旧藏。
清 仿明宣德蚰龙耳圈足铜炉,高5.5厘米,口径10.7厘米,重1381克。簋式圈足,光素。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清宫旧藏。
明代项元汴《宣炉博论》:“宣庙官铸鼎彝,及今所存,真者十一,赝者十九……殊不知宣炉之真者,其款式之大雅,铜质之精粹,如良金之百炼,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淡淡穆穆,而玉毫金粟隐跃于肤理之间,若以冰消之晨夜,光晖晶莹映彻,迥非他物可以比方也。”
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到赵秀才和假洋鬼子相约去静修庵“革命”,砸了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并捎走了一个宣德炉。这个宣德炉应该是赝品吧。
陈文栋,字欝为,海宁人。有《南园初集诗钞》。陈世倌为诗钞作序:“余自解组归林,时过通介堂,与从孙澄斋乔梓坐谈移晷……其长子文栋,英隽卓荦,承其庭训,娴于吟咏……”陈文栋是陈世倌从孙澄斋的长子。
陈世倌(1680-1758),字秉之,号莲宇,浙江海宁盐官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历任山东、广东、顺天乡试主考官,擢内阁学士,出任山东巡抚,累迁至工部尚书,授文渊阁大学士,两次担任会试总裁,加太子太傅。
宣窑蟋蟀盆(读图偶拾210)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1359233.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