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图书馆应不应该资源共享、对社会开放?理论上是肯定的,而且必要。但现实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则需要全面系统综合考量。
就目前国情而言,我认为不适合开放的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能使然
高校图书馆工作职责是满足学校教学和科研的文献需求。高校图书馆现有条件,能顺利完成这两项任务已不轻松,如果兼做副业-服务社会,势必会造成“超载”,结果事倍功半。
2、文献资源不普众:
大学图书馆藏文献是按照学校专业设置、知识层次、招生规模等特点选择性购置的,仅适用于特定的读者对象。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学校,馆藏特征更为明显。不仅不适合普通民众,即便不同学校的读者也不适合。对藏书量而言,因经费原因,文献复本量一般不超过3本,远远无法缓解本校读者借阅之渴。在这种情况下接待外来读者只是雪上加霜。
3、空间资源不足
随着高招的不断扩大,大学图书馆的空间设施早已“超载”。如阅览位置人满为患,一座难求已司空见惯,早已不是鲜为人知的难题,尤其是期未考试期间更加突出。图书馆开放前排队、抢座、占座现象很是严重。
4、经费问题
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必然带来资源消耗,文献破损,人力、物力需求量增加,管理及安全的投入加大等问题。这部分支出谁来埋单?若转嫁社会,向社会收费,恐怕收的就不是费而是骂了。
5、地理位置偏远
高等学校通常远离闹市区和人口密集区,大多位于偏僻安静的城市边缘,然而高校图书馆往往坐落于学校相对开阔而安静角落或边缘,就地理位置而言,交通并不方便,不便于利用。
其实,当今社会获取知识,检索文献的路径是多了而不是少了,开辟新的文献服务途径仍有潜力可挖。
首先,网络时代的到来,甭说大学没了围墙,世界已融为一体。电子文献、文献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星罗棋布,而且检索方式多种多样,全面、方便而高效。完全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实现文献需求的愿望。
另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条件允许的高校图书馆可以针对社会文献需求,不定期地、选择性地在社区开展专题阅览活动,举办社区书展等文献传递服务,补充民众阅读需求的不足。
退一步说,即便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可以在条件成熟时,采取分类、分段或局部的半开放形式对社会服务。与专业高校图书馆相比,综合类学校图书馆更适宜开放;在图书馆中,普通文献阅览室和自习室可以考虑在寒暑假期间错峰开放。
总之,开放也好,拒开也罢。在今天倡导文明、崇尚友善、追求和谐的社会中,倘若您真的对某个图书馆有需求的话,相信您的阅读夙愿能得到满足,一定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