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内国外不少高校,研究所,公司工作过,周围也有很多从事科研工作的朋友。从此,感到和了解到,无论是国内和国外,现在高校和研究所从事的垃圾研究很多。垃圾研究已经是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诟病,浪费巨大。
何谓垃圾研究?垃圾研究是指研究者已经知道该研究在他的手里不会出什么有意义的结果,但为了生存,为了混饭,还不得不继续进行研究,还不得不申请基金。其结果是发表几篇垃圾文章,获一个什么科研奖,提一个什么职称。作为一个职业研究人员,一个题目有没有意义,有没有前景,会出什么结果,只要在这个领域从事一两年的工作就应该可以估计到了。但有很多研究人员对这样没有意义的课题,一年接一年地做,课题经费一个接着一个地申请。其结果是浪费了很多很多纳税人的钱(全世界不知这样浪费了多少钱!!!)。这种现象,纵向课题(从政府申请钱)尤为突出。横向课题,多数和工业界合作,公司老板一般不会出钱支持一个无用的研究。但从另外角度说,垃圾研究的唯一用处,就是培养研究生。无论研究题目有没有意义,但研究的套路基本是一样的,垃圾题目也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但这需要多制造几篇垃圾论文。
请注意,我说的垃圾研究,和该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无关。好的基础研究非常重要。另外,我这儿所谓的垃圾研究和该研究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无关。很多研究失败了,并非没有意义。
怎样才能减少垃圾研究呢?
作为职业研究员(full time researchers),他们需要吃饭,需要生存,需要提职称。如果找不到“有用”的研究,就只好作垃圾研究了。
分享一下本人在新西兰的见闻,不知有用否。
新西兰最近改革了政府基金的支持方向(他们叫投资Investment)。以前政府基金主要支持政府研究所,高等院校;现在,基金主要支持有创新的企业(innovative enterprises)。一个企业是否有创新能力,主要看它以前所交的税,它的产品,以及它的人员。一个研究项目需要的资金,政府支持50%,企业自己也必须出50%,这样避免了企业胡乱申请基金来做没有用的项目。企业申请到基金后,可以和高校及研究所联合做研究,这是基金委非常鼓励的(有很大一部分钱可以用来请专家,或和其它研究机构联合。国内,国外均可。)我在的这个公司就从政府申请到了millionsdollars基金。基金委的人都是来我们公司给我们“送钱“,我们不需要任何请客送礼拍马屁。我还没有去过基金委,不知道基金局的门在哪儿,都是基金局的人来我们公司谈工作。(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我们的项目能为国家带来利益)。
毫无疑问,企业项目多数是应用研究和开发。但基础研究是科技的基石,我们不能忽视。要解决这个矛盾,方法之一是政府还应该有相当资金投资到基础研究领域(投资比例视国情而定);方法之二就是从应用研究中拓展出基础研究,而且这种基础研究也更“有的放矢”。例如,最近我在开发牙科玻璃陶瓷时,发现关于玻璃陶瓷的晶化(形核,结晶,形核剂等)理论并不真正好用,特别是形核剂的选择,基本是经验。如果能从理论上解决什么玻璃系统可以用作玻璃陶瓷,什么材料成分需要怎样的形核机制,形核剂,新型玻璃陶瓷材料的开发就快捷得多,这很有用。所以,从这个应用项目中我们理解到还需做的基础研究。
希望少做垃圾研究,给纳税人省点钱;也希望每个职业研究人员都有饭吃,头上还能多顶一些“光环”。
该贴发出后,得到很多人的浏览和跟贴,本人无法一一解释,清凉解。作者陆续对文章做了些增改:
1。所谓的“垃圾研究“已经在上文给出了定义,请大家不要误解。另外,再补充一点: 研究课题本身可能并非没有意义,但具体到从事该项目的个研究人员,研究组织,就可能变成本文所定义的垃圾研究。例如研究暗物质暗能量问题,生物克隆问题,这些也许是很有意义的课题(只是以此为例,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不是做结论,特此说明),但如果一个研究者,一个研究单位,不具备从事这方面研究的能力和设备,研究者也心知肚明出不了什么有价值的结果,但因为这些研究当前火热,容易拿到基金,所以就把课题写的天花乱坠,一哄而上(跟风,炒作),这也是垃圾研究。总之,垃圾研究就是指研究者分明知道该研究没有多少价值,但为了“谋生“而去从事的研究,或言过其实的研究(小题目却申请大钱)。简单地说,垃圾研究就是“混饭吃”的研究。
2。做垃圾研究的人,不一定都是小人物,恰恰相反,各领域的“大腕““大家”很多也在做垃圾研究。这些“大腕“也许曾经做过“有意义“的研究,成了“大腕“,“名人“,容易申请课题基金了。 但当他们的 “ideas"已经进穷尽时,他们还在利用已有的名声和关系,申请基金,来做垃圾研究。
3.垃圾研究项目(工程)不一定是小项目,很多大项目也是垃圾研究。这些垃圾研究被连续支持了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研究者在开始阶段不能断定该项目是否有价值是有情可原的,但过了3年,5年,研究者心里就该有谱了。如果发现项目没有“前途”,还继续编造“动听的故事”继续申请基金,该项目就变成了垃圾研究,就变成了“鸡肋”,研究者自己有时也骑虎难下。大的垃圾项目浪费巨大。
4.在此,也呼吁“大科学家们”,要有勇气果断放弃自己的垃圾研究;也呼吁基金管理部门,有智慧和魄力及时发现和中止垃圾研究。
5.对申请成功的大项目应该在网站上公布,研究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milestones)也应及时更新,这样有利于同行和公众检验和评估,及时发现垃圾研究。科研基金局是否也可以设立个像美国白宫的的那个网站 ---“我们的科学”。对于申请过垃圾研究的基金申请人,他们将来再申请基金应该受到影响。
6.对于年轻科技人员(例如刚毕业的研究生),当他们有新想法时,应该尽量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即使最后证明他们的想法是“幼稚的”,不成功的。这样的研究不是垃圾研究,从其量算“交学费”,让年轻科技人员学习,成长。但对于有经验的职业科研人员,头上戴了不少“光环”的人,因为他们有经验,更会写基金申请书,更有名气,更有“人脉”和“关系”,更容易申请到大项目,所以,对他们更应该“严加看管”。
7。本人完全理解作为职业研究者需要生存。做垃圾研究不完全是研究者的错。
8。本文的目的主要是探讨如何减少垃圾研究,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机制;有什么方法去发现“有用”的研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6: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