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4的忌讳

已有 3217 次阅读 2016-3-23 08:39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有媒体报道,澳大利亚悉尼地区为了迎合中国人买房买楼,已经避讳使用“4”这个数字了。不光楼房不再用“4”层,连“14”、“24”、“34”……都不能标上,连4049这十个数字也不再用了,可能念着太不吉利了。不知道这样的楼房标价出售的时候,这各个楼层的数字到底是怎样标注的。

我见过北京一座写字楼,似乎是清华同方大厦的A座。那电梯上的楼层标号十分有趣。没有4层,没有1314层,从12层一下子就蹦到15层。上面是不是也没有24层,我记不住了。因为有些年头没去那座大厦了。

如果要避讳4这个数字,是不是连二四得八的8也别用了,三四一十二的12,四四一十六的16、五四二十的20也得需要避讳?这是不是就更有趣了?

澳大利亚人为了卖给中国人楼房,这样的邪门歪道都能想得出来,估计也是有中国人给出的主意。中国人的机灵劲儿都用到这地方,实在不知道让人说什么好。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避讳4这个数字,应该不超过三十年吧。最初是不是从香港、广东那边传过来的,现在也无法考证。反正在过去,中国大多数地区没有这样的忌讳。老话里用“四”来表达吉祥和祝福的词语有很多,什么“四平八稳”、“四通八达”,都是好的意思。过去商家门上的对联都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中国人从来没有把“四”跟死联系在一起的思维惯性。

一说到四,一念到四,就会死人吗?不说四,不念四,人就会不死吗?什么逻辑?用一句老话说,这人是越活越抽抽儿了,越活越回去了。如此连古人都不存在的迷信说法,居然今天却大行其道,把这份脸都丢到国外去了。

侯宝林的相声说,迷信就是迷迷糊糊就信了。这种把“四”视为妖魔鬼怪的观点不光是迷糊,简直就是走火入魔,没有任何理性可言。现在人们买车,在定车牌号的时候,自然也要尽力避开“4”字。甚至为了得到所谓吉利号,还不惜一掷千金。真是钱多了烧的,吃饱了撑的。可是电话号码呢,似乎自己不能做主,人家联通、移动和电信比你可牛多了,给你什么号就是什么号,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那能怎么招?忍着呗,还是怎么招?其实你不琢磨它,什么事也没有。有位老兄,家中电话号码有3447这几个数,好嘛,这一下子就有两个4,是不是家里得死俩人哪?可是那老兄根本不当回事,爱几个4就几个4,就当什么事也没有。至于死几个人,那是将来的事。现在在世界上活着的人,再长寿,二百年后也该都死光了吧?忌讳这个4字,人就能长生不死了吗?现在两口子都奔七十了,没听说有什么不吉利的征兆。这电话号码都用了二十多年了,家里也平安得很。还有多事者跟人家老伴说,这号码不吉利,“先死死妻”,赶紧换了吧。老伴听了自然也不会太舒服,可是一想,这电话号码都用了这么多年了,换个号也太不方便了。拉倒吧,爱咋咋地吧。那多嘴多舌的人不是在挑唆人家吗?多那门子事啊?

人们忌讳4,可是喜欢8。在传统文化中,八这个数字倒是不错,但跟“发财”的“发”从来就没有过什么关系。有人说,广东、香港那边的粤语,“8”与“发”谐音。这几乎也是瞎扯。粤语中的8,其辅音也是B,粤语中的“发”,辅音也是F,这两个字从哪儿说都没有谐音的关系。而在我们小时候,在年轻人中间,说“八”这个音倒是有忌讳。你一说“八”,倒有七八个同学等着答应说“唉”呢。那是把你说的“八”这个音等同于管人家叫“爸”呢。那种情况下,谁不得提拉着心,极小心谨慎地,生怕不留神说出“八”这个音来。当然,这样的忌讳也没什么必要,但至少说明,“八”跟“发”是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中国人的这种忌讳实在太多余了。活着还得惦记这么多事,累不累呀?有那个必要么?可是就是有人喜欢多这一抿子事。说是惹是生非,也不过分吧?

有时候,实在不太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害怕4这个数字,又那么拼命追逐8那个数字。一个数字能有那么多的蕴涵,有那么多的功能吗?显然并非如此。可是就是有国人对此恋恋不舍,也不知道其中到底有什么解救的方法。或许在一些人心目中,总想避开一些灾祸,总想多得到一些福祉。这样的心情或许可以理解。只是这样的意念,这样的心思,能达到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吗?基本也只能是南辕北辙吧。

对数字的迷信可能古已有之,但没听说过过去的中国有这样的迷信,倒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有类似的说法。当然,毕达哥拉斯一派对数字的讲究可是多了去了。中国过去几乎没有。现在却如此在意,不光讨厌4,而追逐8,连西方忌讳的13也被中国人拉了进来,成为自己忌讳行列中的一分子。还真嫌不够热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964298.html

上一篇:细节!细节!细节!
下一篇:机器会支配人类吗?
收藏 IP: 114.250.86.*| 热度|

2 武夷山 蒋永华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8 19: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