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哈佛的凌晨四点

已有 2251 次阅读 2015-10-4 05:31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在微信上看到人家转发来的一篇文章,说哈佛凌晨四点,图书馆里还灯火通明,还有很多人在认真读书。哈佛的学生餐厅里,就餐的学生都带着书,有的还有笔记本,一边吃,一边读,一边写着什么。评论说,哈佛的学生餐厅就是像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哈佛的学生在读书时也是很苦的。相比之下,中国的大学生们实在太舒服了。人家能拿到那么多诺贝尔奖,并不是糊弄出来的。

其实,曾几何时,中国学生也是很努力和用功的。在八十年代,各个大学都专门辟出通宵自习室。食堂也专门抽出晚上的时间,给学生做些夜宵。整个八十年代,情况似乎都是如此。

可是后来,中国大学生们那种刻苦读书的状态似乎有了些变化。通宵读书的一般只在将近考试之前,而在更多的时候,有的学生通宵所做的就是玩电子游戏。当然,从健康角度来说,我并不赞同年轻人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年轻人不珍惜身体,等到中年之后,就会出现身体上的问题。

但是,这种抓紧时间读书学习的精神的确是很可贵的。我们不一定非要通宵读书不可,但一定不可以通宵打游戏。这是对我们生命的最大浪费。

相当一些中国学生,在他们的老师以及家长的误导下,认为上大学之前是一定要努力读书的,因为一定要考一个好大学。考了好大学,将来才会有好工作。有了好工作,才能挣很多的钱。这个思路在中国不仅很普遍,而且很深入。所以不少学生一旦读了大学,学习的动力就没有多少了。他们唯一的表现就是能不挂科就已经很不错了,完全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学习态度。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大学生都是这副样子,还是有很多学生很努力很认真地去完成自己的学业。他们平时对学习时间抓得很紧,几乎很少拿有限的时间去做那些无谓的事情。当年有一个说法,在某高校集中的地区,由于其中一个学校的教室和图书馆的座位总是很紧张,学生自习不太好找座位,于是他们就到周边其他学校的教室里去自习。虽然周边的学校距离都不算远,但如果步行去也要走上个二三十分钟,所以到外校自习都会骑车去。那么是不是周边外校的校舍宽敞,教室众多呢?当时的情况,应该各校的情况都差不多,没有更多的投入,不会有更多余的教室。如果这样的分析是正确的,那就可能说明,那些学校的学生在晚上到教室息的人数比前面那所学校的人数要少不少。当然,这只是一个推测,不能说很准确。

如果说推测的话,那么哈佛在图书馆通宵读书的人或许也是学生中的少数。这样的推测只是推测,没有什么依据。但即便如此,与国内的学生现在几乎极少通宵读书的状态相比,我们也是很汗颜的。

读书不太可能完全打消功利,但如果完全被功利所牵制,这样的读书学习一定是很痛苦的。哈佛的学生学习的压力也很大,各项指标几乎都在随时考核,每年也有相当比例的学生,由于达不到这些指标的要求而退学。但那些用功学习的学生中,一定会有是因为兴趣而推动自身学习的。有兴趣,就不知苦,不怕苦,不觉苦。即使有苦,也是苦中有乐,苦中求乐。我们中国的那些学霸级人物,也一定会有这样的读书乐。

过去在读初中的时候,老师经常要问我们的学习目的是什么。那个时候,说这么抽象的字眼我还真不明白。如果要问学习读书是为了什么,那可能就能明白一点。当时如果被问到这个问题,脱口而出的回答一定是“为革命而学习”。其实,这个回答仍然很抽象。而老师给出的回答是,应该为你们自己而学习。这样的回答显然不是当时的主旋律式的答案。那种主旋律式的答案与老师给我们的非主旋律式的答案让我们十分困惑。我们不仅不知道哪种答案才是恰当的,而且也不知道这两种答案的具体内容到底都是些什么。

学习目的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更没有唯一答案。其实,有时候这样的目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想法总是在变化。或者说,在学生时代,有着什么样的学习目的并不特别重要,重要的是你究竟是不是在学,你是以怎样的态度在学,你是用怎样的方法在学。有再好的学习目的,没有努力的学习过程,那也是枉然。有了刻苦努力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原来的学习目的不那么明确,不那么端正,也是可以改变过来的。

话再说回来,需要凌晨四点还需要挑灯夜战的事,估计多为第二天必须要完成的事。比如,要交一篇关于读书的paper,要准备第二天的演讲的ppt或者讨论发言,或许要准备与课业相关的资料,等等。如果是细水长流那样的学习,白天抓紧时间就可以了,未必需要连夜加班。当然,也有可能有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需要找到到各类参考书来寻找与答案有关的内容,这很会令人把问题一追到底,所以连夜攻读也是很可能的。

从身体健康出发,子午觉是一定要睡的,长期这么折腾,没人受得了。拿刻苦换健康,不是太值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925137.html

上一篇:高等教育的学制应该改革
下一篇:中美之间
收藏 IP: 111.196.199.*| 热度|

3 李天成 姬扬 蒋永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5: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