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读《管锥编》“周易正义”

已有 4732 次阅读 2015-3-17 06:03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读钱钟书《管锥编》开头部分就读了好几次,总没能读完。现在又开始从头读起。《管锥编》第一册第一部分是《周易正义》,正义二字,大约是指正确的涵义的意思吧。周易正义是唐人孔颖达所编《五经正义》之首。后面还有钱先生讨论《毛诗正义》的文章。毛诗正义也是孔颖达所编。钱钟书对周易正义中讨论的有关概念,总要列出许多旁证,以表述这些概念在不同的著作中,在不同的时代里,会有怎样不同的理解。我在读的过程中,觉得钱先生好像有点东一榔头,西一棒棰,但这些观点或者意见结合起来,却显现出有很多妙处。

周易正义的第一则,讲的就是易字,说易是一字三名,或者一字三义。有人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易这个字的三个意思是:简易、变化和不易。后面钱钟书列举了其他文献,来说明易字的一名三解并不是仅仅一家之言。同时,他还列举了其他汉字,也有类似的现象。如诗有三训:承也,志也,持也。就是说写诗,可以秉承君主行政的善恶,可以述说自己的志向,也可以把持自己的行为。所以为一名三训。训在这里,有训诂的意思。而王字,则有五训,王者皇也,王者方也,王者匡也,王者黄也,王者往也。其中的解释我也不能全明白,只列举在此。

中国文字,其实也是中国文化是丰富而复杂的,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也是比较普遍的。但德国黑格尔老夫子对于中国语言似乎评价不高。钱钟书也在这里揶揄了黑老夫子一下。他说:“黑格尔尝鄙薄吾国语文,以为不宜思辨;又自夸德语能冥契道妙,举奥伏赫变(Aufheben)为例,以相反两意融会于一字(ein und dasselbe Wort für zweientgegengesetzte Bestimmungen),拉丁文中亦无义蕴深富尔许者。其不知汉语,不必责也;无知而掉以轻心,发为高论,又老师巨子之常态惯技,无足怪也;然而遂使东西海之名理同者如南北海之马牛风,则不得不为承学之士惜之。”这个所谓Aufheben,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扬弃”。扬弃这个字,有否定、丢弃之义,也有保留、发扬之义,二义则背,却存于同一词中。

至于易字,为什么会有一字三义,这也是与中国古代朴素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事物存在有变有不变,两者相反且又相成。《老子》中有无为无不为,无为而治的说法。治者,即治理、管理也。治理和管理都需要有为。但为得多了,为得过分了,则治有可能变成乱。所以无为在有的时候反而会成为治。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相互的辩证法思想,但至少中国的古人们已经看到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发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而这种思考集中在字义上,也就不可能避免地显现出反映客观世界现实状态的多义之字。

钱钟书还以衣服的“衣”字为例,本来穿衣服是遮身蔽体的,但演化到后来,成为人们炫耀彰显的用具。“隐身偏有引目之具,自障偏有自彰之效”,这种说法是不是很好玩?又是一个相反相成。

我自己想起我们常用的一个好字。好与坏相对,好表示某种美好,某种完美,也表示某种让人愉悦的事物或者状态。这是作为形容词的意思,作为副词,好则有很的意思。“好痛快”,就是很痛快,好舒服就是很舒服。可是如果说起好容易,并不是指很容易,而在很多情况下表达的是很不容易。我好容易才挤上那趟车,说的就是好不容易才挤上那趟车。而我国北方有些地方的方言,就会说成好不容易。在这里,好容易与好不容易表达的其实是同一个意思。或许,在人们长期的生活中,所遇到的不容易的事,很困难的事实在太多了。所以有时候故意出一种反话来表达这样一种不平静的心情。《诗经》中所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的好当然是有优秀和完美的意思。可是多好才算是真好,似乎也没有定论。所以更容易理解的是,这里的好,就是最适合,最相配的意思。古代君王有那么多配偶,都能算是好的吗?按一般常人来看,能当上娘娘的,能不好吗?可是事情其实绝不那样简单。在君王的诸多嫔妃中,只有其中那个最适合的配偶才能说成是好的。其余娘娘、嫔妃都未必能算得上是好逑吧?如果皇上连一个合适的、相配的配偶都没有,那么这个君王的家庭生活实在也是不值得让人羡慕的。

或许有人会说,汉语这种一字多义会让人有觉得汉语不够严谨的缺陷。其实,任何语言都有自身的缺陷,而汉语的这种一字多义未必就是一种缺陷。用一句辩证法的话来说,客观事物本身就是变化的,而对客观事物在认知上的一种反映,语言自然也要反映出这样的变化来。我们所说的逻辑的严谨性,只是在我们语言的一定水平上是需要的,而到了更高级的认知阶段,那个形式逻辑就未必能真正反映出我们思维的实际状态了。德语中的“扬弃”只是西方语言中我们看到的一个例子,其余的是不是还有这样的词语,我由于孤陋寡闻,就未必还说得出来。在汉语中这样的一字多义,特别是有的还是相背之义,没有看到上下文关系,也是不好理解的。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人在变,天更是在变。易经无论是指天还是指人,都不可能离开这样的变化。易经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是在讲述一种变化之道呢?从八卦到八八六十四卦,哪一处不是体现出这种变化之道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874936.html

上一篇:祖辈先人
下一篇:底层人才上升的通道问题
收藏 IP: 114.250.94.*| 热度|

7 武夷山 吕喆 李轻舟 刘钢 严晓文 魏焱明 yzqts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9 1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