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过完了年再说年

已有 3136 次阅读 2015-2-25 00:35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正月初七,国家规定的假期结束了,按民间的习俗,年还没过完,非等过了正月十五不可。春运已经开始回程的浪潮了。我们的春运,其实目标很简单,就是让过年的人能顺畅地回家团圆。如果再细问一下,为什么一定要回家,一定要团圆,这似乎也很简单,因为回家团圆不需要理由。

文革前,也有春节,人们也需要团圆。只是那个时候,离家外出的人口远比不上今天人多,所以春节时当时的列车春运似乎压力还没有那么大。再有,当时春节只有三天假期,在外工作的人们根本赶不回来。而且,那时在外工作的人,如果没结婚,还有个探亲假,但谁也没法保证这探亲假一定会给你安排在春节期间。而结过婚的人,就没有探亲假了。文革后,出于人道关怀,国家规定结婚成家的人每四年有一次探亲假,可以看望家中的老人,即父母。如果老人都没了,这个假也就没了。

当时在外求学的学子,用不着等到春节临近,一放寒假就已经回家了,所以给春运的压力也不太大。而大多数人,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大多数子女居住的地点都离父母不是太远,所以过年回家这事不会给社会交通运输带来太大的压力。

进一步的问题是,为什么过年要回家?这是中国人几千年的家庭宗法观念影响的结果。虽然我们绝大多数人不知道什么是宗法观念,但几千年的潜移默化就给我们造成了这样的观念。就像农村的不识字的老太太并不知道宋代理学家们所说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话语,但是如果真的听到有女性无辜遭受性侵的事件时,依然会感觉这是一个很丢脸的事。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造成了这种宗族家庭观念的根深蒂固。

其实,在中国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时候,这种观念已经开始有所动摇。新中国成立后,有很多年轻人离乡背井,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和岗位参加建设。他们成家有了孩子后,在春节时虽然也很想跟父母团聚,但由于当时的环境还都很艰苦,能够如愿以偿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数人只能在自己工作的地方跟自己的家庭成员过年。要想跟父母一起过年,除非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住,才有这种在过年时与父母团聚的可能。可是有这种条件的人当时也不是太多,所以也给不少做儿女的留下很多遗憾。有一位做母亲的,不到三十岁就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一直没有机会回家看望她的父母。直到退休,且老父亲去世之后,才有机会返回故乡,与自己的老母亲见过一面,而自己的父亲,就再也不可能见面了。

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之后,社会转型急剧变动,越来越多的人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其他地方寻找机会。这就给中国每年的春运造成了一个越来越壮观的场面。现在铁路交通更便利了,公路、水路与航空也都比过去方便多了,但是对于那些生活在不是交通最发达地区的人们来说,回家仍然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我的一个长辈亲属,当年父母在广西,而本人在黑龙江工作。一到探亲回家的日子,光是乘坐火车的单程旅行就要花费一个星期的时间或者还要更多一些。现在交通的确方便多了,但是即使坐飞机也要在北京转机,还没有能够直达。如果还是坐火车,对于已经不再年轻的我的这个长辈来说,依然是一个车马劳顿的旅程。

中国人过年回家,已经不只是简单的一个习俗,而根本就是一个信念,一种信仰。过年而无理由不回家的人,他人会觉得此人很奇怪,或者觉得不可理解。外人甚至可能觉得这个人没有人之常情。即使那些家庭观念很淡薄的人,一到过年,也是会想回家的。这根本就是一个无法抗拒的事情。

其实,外国人也是要找机会与家人团聚的。西方国家的人们主要是在圣诞节假期内要与家人团聚。只是这个家一般还只是那种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的小家庭,或曰核心家庭。子女一旦过了十八岁,至少就没有义务一定要在圣诞节回家看望父母的。现在除了那些啃老的年轻人还会有这样的机会之外,大多数年轻人似乎未必有这样的概念。或许这与西方早就跟农耕时代脱离关系有些缘故吧。

中国至少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与过去的农耕时代有所不同了,中国的工业化还在突飞猛进。但我们在农耕时代所养成的习惯还不可能完全改变,所以我们的一些生活信念,一些生活习俗就会与当前的正在工业化的进程产生矛盾与冲突。具体说来,人们过年时确实有想回家的念头,但也确实有人对回家这事不那么向往。或许因为与家人关系淡薄,或许因为一回家就要给那些亲戚家的小孩子送上累积起来就很是不少的压岁钱。还要往各家各户的亲戚送些礼品,还要到各家各户分别宴饮。这些事想起来都会让有些人恐慌不已。所以,回家这事就拉倒吧,算了吧。要回家看爹妈,什么时候不行?干吗非得凑过年这个热闹?这不是明摆着给自己找不自在吗?

据说,压岁钱来自于压“祟”,祟者,妖孽也。过去给的钱少,说明用那么一点钱就能把祟压住,不使出来兴风作浪。现在压岁钱越给越多,接受压岁钱的一方大人孩子都挺高兴,殊不知,钱越多,说明要压的祟就越大,这不是不吉的一件事吗?现在给钱的心里肚痛,说明心里的祟反而多了一些。所以压岁钱越多,无论给钱的还是收钱的,哪方面的祟都不老小。这不是越整越拧巴吗?明白一点的,以后就不用再给压岁钱了,或者给个一元两元的意思一下就够了。如果来点狠的,拿出个现在不太常用的一分钱硬币,倒是一个不错的彩头。我们家今年谁的压岁钱也不给,谁给的压岁钱也不收。我那不到两周岁的外孙女,一分钱的压岁钱也没有,有人想给,她父母坚决拒收。我们做祖辈的,也不想惯这坏毛病。她反正也没有这个概念。可是这不妨碍我们都很喜爱这个“小苹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869969.html

上一篇:中等收入陷阱
下一篇:老人经历的都是辛苦吗?
收藏 IP: 114.250.96.*| 热度|

2 吕喆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8 09: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