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刚上大学的头一年

已有 3143 次阅读 2013-1-10 21:19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大学头一年

刚上大学的那一年,说真话,真是稀里马哈就过去了,至少第一个学期是如此。那年孩子刚出世,家里老人也过不来,我得忙里又忙外。到学校报到后,母亲为了帮我带孩子,专门从外地来到北京,我就算松了一口气。这时候,要按时上课,这是第一位的。那时根本就想不到要去逃课,没有这种意识。但是课上老师布置的参考书,我一般都不看。那时候,也不知道看参考书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心里想,这不跟课上讲的东西差不多嘛,干吗还要再看那重复了好多遍的东西呢?
不看参考书,就到图书馆里乱翻书。好在过去很多在文革中被当作毒草的书,现在都解禁了。于是就可以随便地借来看了。有时候借不出来,就在阅览室里看。后来的几年里,我在图书馆里看的本专业以外的书最多,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只是对于后来的研究有不少的帮助,但是当时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却没有多少正面作用。所以说,那一个学期,根本就不懂得这个大学怎么个上法,这个书怎么个读法,完全像没头的苍蝇似的一通乱撞。
等到期末要考试了,我就有点抓瞎了。我们学习组长说,快考试了,大家要认真复习,把功课都捋一遍。什么叫捋一遍?我根本就不懂。但是既然要临近考试了,怎么也得复习复习。我的复习也完全没有章法,就是拿着课堂笔记来回翻看。这中间,也不认真读教材,哦,对了,那时还没有教材,只有一些老师后来印的讲义,那讲义也比较单薄,所以也不知道怎么抓重点之类的。年轻一点的同学比我们这帮老泡儿反而有经验,他们天天去找老师请教,当然,其中也不乏希望老师透点底之类的。我们哪儿懂这一套哇,还那儿整天吊儿朗当地瞎混。那时母亲见我已经不再上课了,可以在家边看孩子边复习,就有事先回去了。剩下我一个人,边哄孩子边复习,这怎么可能有学习的质量呢?
等到真到考试的日子来了,这下就真的傻眼了。我们的主课是口试,老师让学生抽签,抽到什么题就准备什么题。准备二十分钟后,就进去跟老师那儿去白话。我抽了一道大题一道小题,在准备的时候,其实脑子里完全是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该回答什么。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混过二十分钟,进入老师的考场,回答起来基本是前言不搭后语,吞吞吐吐,磕磕绊绊,反正是很狼狈地出来了。老师面无表情,后来说给的成绩是“中”。别的同学说,老师本来想给你个不及格,但后来发了善心,算是让你过了。我不由得暗自庆幸。
第二个学期,自然不能像第一学期那么大意了,但终归也没好了多少。所谓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这第二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改革了,老师说可以选择开卷考试。我们这帮背功较差的大龄同学,都一股脑儿地选择了参加开卷考试。反正可以看书,可以查资料,而且可以把卷子拿到图书馆里去做。这下就行了,俗话说,不怕胡说,就怕没的说。要是闭卷考试,我们还真没的说。现在改成开卷了,那就胡抡呗。最后,这一科成绩得了个“良”。这就很让我知足了。
后来的几个学期的主课学习,情况都好不到哪儿去。直到大学四年级,那个学期的主课让我第一次得了个“优”。我不知道是我真的努力用功了呢,还是老师看走了眼了,让我混过去了呢?但总的说来,本科四年的学习,在我们专业的主课上,总的感觉就是稀里糊涂,没有一门课是学得清清楚楚的,基本概念都弄成一盆又一盆的浆子。
在这样的水平上,要想考研,谈何容易,考了好几次,都不行。最后一次有点拼了命了,才算考上了。但也正是这次考研的准备,让我在一些基本概念上清楚了不少,脑子里的浆糊也少了许多。
在读研究生之后,才明白这书到底应该怎么个念法。那大学四年的时间算不算淹浸了呢?这也不好说,也许有被浪费的成分,但是也不尽然吧。看的那些杂书并不是无用的闲书,只是为了开阔眼界,也是值得的。那些当年在大学本科里有些学习很用功的同学,毕业后没有再做学术方面的工作,那么他们花费的时间算什么呢?算是浪费了吗?好像也不能这么说吧。毕竟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人家是按部就班地该干什么干什么,不像当年的我,基本不务正业。
其实,在大学的岁月里,每个人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现在不少文章书籍,说起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都说他们如何努力,如何用功。当然,此话不虚,但是不是百分之百的学生都是那么努力的。什么时候,真正下苦功夫的总不是大多数。反正我就是那大多数里的一分子。后来明白过来了,算不算晚呢?毕竟有几年的时间没有抓得足够紧,也是事实。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这话现在可能很多人不太信,但其实也确实如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651796.html

上一篇:一月八日——永远的纪念
下一篇:关于《第二次握手》
收藏 IP: 114.246.172.*| 热度|

6 戴德昌 曹聪 鲍永利 王春艳 徐大彬 李宇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5: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