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当年业余时间学英语

已有 2720 次阅读 2019-9-14 09:19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上初中时,我们学的英语。我们那个年级,一共六个班,有三个班学英语,有三个班学俄语。其实全校每个年级都是六个班,但其他年级的外语学习比例是什么样的,我就不清楚了。我所在的班是学英语的。初中三年,应该学了不少东西了,我有印象的是,到了初三,连现在完成时都学过了。至于是不是也学了虚拟语气,就没有印象了,可能也学了,也可能还没有学。

初中毕业时的暑假,再也没有假期作业了,足一通疯玩。当然,这么说也不太符合实际。前半个假期,我和我的同班同学,也有其他年级的同学,还参加了勤工俭学劳动,在园林局劳动,一天挣九角钱。本来要劳动三个星期,计十八天,但因有一天半下雨,称为歇了雨工,所以算是劳动了十六天半,算下来,一共拿到手是十四元八角五分。后来把这钱都交给我妈了。劳动后而开学前的日子当然就是玩了。跟一起勤工俭学的同学去了一趟香山。

玩了一个假期,开学时进入一所半工半读的中专学校。我们原来在初中学过英语的,进入中专后,继续学英语。而原来在初中是学过俄语的,不好意思,到了中专要从头学习英语。当时学校分班时就是这么考虑的。学过英语的是一类班,要从头学英语的是另一类班。估计那些原来学俄语的同学比较郁闷。原来学过的俄语看来用处不会大大,而人重新学习英语又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其实,对于我来说,也有痛苦。在初中学过的英语,到了中专之后,很多语法都忘记了。刚才说的现在完成时,看到这类句式居然不懂为什么在主语后要加一个动词have。当时觉得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有同学比我强,人家是师大附中毕业的,人家记忆力很好,什么都没忘,所以他的英语在我们班上堪称第一牛。

可是,没过一年,文革就爆发了,什么课也不上了,天天搞运动,写大字报。后来,过了两年,到复课闹革命的时候,我记得只恢复了化学谭,英语课到底复不复课,我也没印象了。不过,我很感谢化学课的老师,他给我们讲了原子的结构,知道原子核是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而核外电子也分成若干个层级,还知道惰性元素是因为核外电子层是饱和状态的,既不能吸引其他原子的电子过来,也不会让自己的核外电子逃逸到别处去。我还知道了电子可以在不同层级间跃迁,等等。而英语,则又都还给老师了。

后来,中专毕业分配到工厂上班。这四年中专,没学多少东西,说是毕业,实在不好意思。可是不说毕业,还能说什么呢?到工厂后,上班干活自不必说,下班后的业余生活,就是我们这一大帮大小伙子没事就聚在一起砍大山。要不就和分配到其他企业的同学找机会到饭馆聚餐喝酒,虽然没做过什么出格的事,但也算是没个正形,整天混日子。

因为父母不在北京,回去探亲时,父亲就对我说,一定不要丢掉学习。学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把时间荒废掉。我听这些话,心里也有所触动。话说得有道理,可是我怎么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学习呢,也实在没有谱。

这时候,就是尼克松访问中国之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恢复了外语教学的广播讲座,据说,这是周总理决定的。主讲老师是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老师。其中印象深的有陈琳,是男老师,还有一位屠蓓,是女老师。其他老师就没记下来。虽然课程的起点不太高,可是我的听力一直不好,所以即使听这样的简单的英语课程,也有不少词汇听不懂。当然,有教材看教材是一回事,可是离开教材就很茫然。当时也没有刻意去练习听力,觉得只要能提高阅读能力就不错了。

当然,只是单独的广播讲座,我觉得好像还不够。当时听完了初级班,还听了中级班。中级班的内容越往后越有难度。后来还有星期天广播英语,这已经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了,只能拿着广播节目报上印好的英语材料对照着听,所以我的听力一直没有练出来,就是没有过关。

在工厂上班,业余时间拿着父亲送给我的毛主席语录英文版来读,发现难度也很大。据说,毛主席语录的英文版,还有毛泽东选集的英文版,都有钱钟书参与翻译,那水平应该是极高的。可是里面的句式都不熟悉,还都是一串复合句。所以读得太吃力了,兴趣就不足。后来,从家里翻出来一本当年父亲在外文书店买的一种英语原文小说,但是经过简化改写的。这是当时苏联出版社做的,中国就把它直接拿过来加上汉语的注释。当时父亲买了好几本这类书,本意是想让我们读。可是我们原来的水平哪能读得懂?父亲自己也想读,但好像他也没有读。这次我拿回来的是John Scott所著的Rob Roy,简写过的书并不太厚,可是每句都有生词,可见读起来得有多难,多麻烦。

但是,这回自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这本书读完,一边读,还一边试着翻译出来。在阅读过程中,大量的工作就是查字典,可谓不胜其烦。但是,读着读着,发现查字典的次数减少了。原来是查过的词汇,在过后不久再遇到时,还要再查一次。这样经历过几次之后,这个词汇就记住,再看见就不需要翻字典了。这让我开始增加了阅读的兴趣。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最终把这本书读完了,也译完了。当然译的水平肯定相当凄惨,完全不能拿出手来。自己也不愿意看,要看,还是看英文原文算了。

经过这一番折腾,我发现我的词汇量有所增加,阅读的速度也有所提高,这让我有了一点信心。正在这个时候,国家恢复高考了。当时我已经年近二十八岁了,能符合高考招生的标准吗?后来一看,说一般招收二十五岁以下的。而二十五岁以上的需要有某种专长。我有什么专长?仔细一想,好像没什么专长。不过跟周围同龄人相比,我就是一直在坚持学习英语,不知道这算不算专长。可是如果这要算不上专长,我是不是就没资格报考大学了?

所以不管那一套,先报了名再说。后来发现,厂里其他年轻人,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专长,都能报上了名。虽然后来在读大学时,并没有专攻外语专业,但大学课程中的英语份量也不轻。后来考研究生,我的英语成绩还不错,在六十分以上。要知道,那一年,好像够五十多分就算及格了。

严格说来,在尼克松访华后的七十年代,北京的外文书店里有不少学习英语的书籍,特别是外文书店在王府井锡拉胡同的内部门市部,有不少影印过来的外文书,现在来说,就是直接盗版的。那时国家不仅没有版权意识,更没有版权法规。所以影印国外的出版物虽然不能名正言顺,但也理直气壮。当时的《英语900句》这是这样的出版物。用的纸都是字典纸,非常薄。当时我也买了一本,觉得那里的句子读起来很顺口,跟国内出版的英语教材完全不是一种风格。还有一本是外国出版的英语学习的读本,名为《Leave your language alone》。看书名应该很有趣,但难度不小,看不懂。

当时上海外语出版社还出了一套唱片版的英语教材《英语灵格风》,有一套教材,还配有若干张塑料唱片。当时这些唱片是要用电唱机来听的。里面讲的都是英国日常生活的常用语。其中有一篇是描写旅馆的,hotel这个词就是从这里学到的。还有一套听力教材是上海外国语学院老师录制的语音教材。我听过,声音很纯正,什么内容都有,其中也有一部分是涉及到上山下乡之类的内容。。

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乔冠华赴纽约参加大会。外文出版社出版了他在联合国大会发言的英文稿。当时我也买了一本。当然依然看不懂。当时看到这些外文读物,都想买,就像囫囵吞枣一样,其实都啃不动。

月亮宝石.jpg

这就是六十年代出版的英语文学作品的简写版。我读的Rob Roy没有找到,就听找到《月亮宝石》这一本。看了一下,里面的纸虽然还是很黄,但比我想象的还多少好一点,没有那么黑。

公众号.jpg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197902.html

上一篇:对学习产生兴趣,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下一篇:七十年代的学习环境
收藏 IP: 123.123.48.*| 热度|

4 王安良 韩玉芬 段含明 霍天满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6: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