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医院的奇怪套路

已有 3728 次阅读 2018-2-26 07:20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前不久,陪家人看病,遇到这样一个情况。有一位患者,做过心脏开胸手术。因为要弄断胸骨,所以术后,医生要求患者打上胸带。除了棉布做的类似胸衣的布带之外,还要在外面打上有弹性的胸带,为的是固定胸腔,以免发骨头错位。结果,这位患者打了两个星期的胸带之后,觉得应该没什么事了,就把弹性的胸带解了下来,不再打上了。后来,连那条布带也不再打了。

过了几天,患者想去拆线。结果发现,胸部伤口出现水泡。不知道什么原因,问过大夫,说可以用碘伏擦拭消毒。但后来发现似乎不太管用。就想去离家较近的医院外科查看一下,看看能有什么治疗手段。结果那是一家三甲医院。外科医生说,这种开胸手术是他们不熟悉的,所以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治疗。所以要求患者再回到做手术的医院去看门诊,或者直接找病房去检查一下。

患者去了原来做手术的医院,那家医院的外科门诊说,这种胸外科手术还是要找做手术的心外科病房去看,他们只是普通外科,看不了这种手术后所出现的病症。患者只好找到病房。病房的医生说,我们只做胸外科手术,你这个术后出现的伤口方面的问题,我们其实看不了。你或者去找专门治疗这种外伤的医院,看看他们能不能解决。这个医生还不错,赶紧帮助患者联系了北京几家有名的治疗这种术后伤口愈合不好,或者出现发炎、化脓的症状的医院科室。后来,医生帮助患者联系到一家区级二级医院,是治疗烧伤与整形的科室。

在此之间,患者听说,北京一家中医医院治疗糖尿病足很有一套办法。而患者也有糖尿病,所以担心由于这种病,对伤口愈合不利。结果到这家中医医院去看病。中医医院接诊后,倒是很积极地处理伤口,但是,医生说,伤口外面的情况我们看到了,可是伤口里面的情况我们完全不了解。所以我们也没有办法进一步治疗。你们还是要去原来做手术的医院去看一下,他们才是最了解情况的。

这样几次三番,患者在几家医院之间没少奔波。虽然花的钱并不多,但这样奔波也确实占用了患者及家属的很多时间和精力。这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做手术的医院就不能治疗术后的感染或者其他并发症呢?不错,那家医院是做心脏及开胸手术的权威医院,做这方面的手术和治疗很有办法,效果也都很好。可是对于术后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他们倒是束手无策了。这样的问题真的很难解决吗?

患者家属问过医生,像患者这样的情况,在做过手术后的病人中是不是经常出现。医生回答说,别说这样的情况了,比这严重的情况都出现过。当然,医生的意思是说,这并不是什么疑难杂症,并不是无药可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既然这种术后的问题出现的概率较高,而并不是偶尔才出现的小概率事件,那么医院为什么不重视这样的问题,做更进一步的跟踪治疗呢?

这家医院做心脏手术确实很权威,全国各地的病人都来这里看病、做手术。这也说明这家医院的医护人员业务精湛,事业心强,是一家好医院,医护人员也都是很敬业的白衣天使。但是,既然是做这种专业治疗和手术的医院,是不是可以考虑,把这种疾病的治疗更加系统化?也就是说,把对这类胸外科手术的治疗与手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并发症,或者其他的衍生病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做出一套体系的配套的综合治疗方案。针对每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后续治疗,这样可以确保患者在治疗胸腔或者心脏疾病之后,在术后的恢复与康复之中,依然能得到更好的治疗,尽最大可能减少患者各处奔波之苦,也提高了治愈的效率。

现在类似的问题还有不少。例如,不少心脏病患者往往同时也串有糖尿病。但医院的门诊却有规定,看心脏病的医生,不能开出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至少不能开出更多种类或者更多数量的治疗药物。这就不得不让患者为了配合治疗,还要再挂一个内分泌科的门诊号。或者,患者在内分泌科看门诊的时候,医生也不能开出治疗心脏病的药方。当然,医院也有医院的考虑,如果不同专业的医生什么药都可以开,那也会出问题的。让骨科医生开治疗眼科的药,估计会有点问题。但是心脏病与糖尿病,手术与术后的并发症治疗,应该看上去还是有关联的吧?那么,我们的医院是不是可以尝试着把这种有关联的治疗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成系统的治疗方式?这样做难度很大吗?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101240.html

上一篇:文艺界与意识形态
下一篇:记住英雄、尊重英雄
收藏 IP: 221.218.98.*| 热度|

7 武夷山 康惠骏 王安良 吕喆 尤明庆 王毅翔 杨金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