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任课老师座谈会

已有 2872 次阅读 2017-1-13 09:40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元旦前参加飞行学院任课教师座谈会。飞行学院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院,由航空公司出资,学校出师资,为航空公司培养民航飞行员。飞行学院已经建立近二十年还是已经二十多年了,我记不清楚了。当然,选拔民航飞行员与选拔空军飞行员,有一条是一样的,就是身体条件必须放在第一位,而文化课成绩一般是放在第二位。当然,在选拔过程中,肯定也会有成绩好,身体也好的学生,只是这么好条件的学生不那么多。相当多的学生身体不错,但学习成绩或者学习精神与学习态度都要稍微差那么一点。

这次座谈会上,一些老教师将今天的飞院情况与最初的情况做了比较。他们的结论是,飞院的学生的总素质在下滑。至于为什么,原因较多,也较复杂。或许最初选拔的学员人数不太多,百十来人,所以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也会比例高一些。现在航空公司急需大批飞行员,这样每年加入的学生人数会逐年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优秀的学生还就是那么多,但学生基数大了,所以优秀者的比例就会有所下降。

当然,老师们不太光是停留在对客观原因的分析上。我们自己主观上也是有问题的。据说,他们认为,在某一位飞院领导上任后,用继续教育学院的那种培训短训班的方式来培养本科生,这是要出问题的。我因为才给飞行学院的学生上过一次课,所以对这样的具体情况不太了解。反正老教师们对于用短训班的方式来培养本科生,意见很大。

另外,早期的飞行学院进行半军事化管理,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无论上课下课,都要整理好队伍之后,齐步走。现在感觉有的时候还有排队,但在我上课时,没有见到学生排队。如果没有排队,学生零零散散地自己去教室,就可能有人不去上课,甚至私自离校干私事。这本来都是不被允许的。如果排队去教室,那么逃课者就会减少很多。所以一个不大的要求,至少能保证到课人数。

另外,在学员经过一年多的基础理论课之后,就可以排序出国做飞行培训了。但是谁先走谁后走,是有个标准的。一般说来,文化课比较优秀的,是可以先出国培训的。但是,飞行学院对学员还有一个德育分的要求。如被子叠得要整齐,德育则是可以加分的。老教师们就觉得这并不合理。因为有些先期出国的学生,文化课成绩并不理想,但由于德育分比较高,占有百分之四十的权重,所以反而能先出去。我提出一个建议,如果要考虑德育分的话,应该着重在职业道德或者职业操守这方面。比如,应该在学习态度或者学习精神上加强德育分的权重。如果光是被子叠得整齐,是不够的。在学习上是否下功夫了,成绩是否有较大的进步,平时是否专注于学习,是不是经常请假外出,等等。对于考试作弊者,应该取消学籍。

这就说起现在航空公司本身的问题。航空公司作为企业,希望少花钱,多培养人。但由于在飞行员的培养中,有诸多因素在起作用,所以只是一味地要求产生更多的飞行员,只会把飞行员当成技术工人来培养,而不是在培养一个优秀的,素质全面优秀的机长,或是具有高等文化水平的大学毕业生。这两者之间是有矛盾的。如果按照高水平的机长或者大学毕业生来培养民航飞行员,那么培养的成本势必会比现在要高。如果只是单纯要求更多的飞行员数量,那么将来甚至在事故率上会出很大的问题。所以航空公司本身也得把问题想清楚。现在到处都缺飞行员,航空公司急需这方面的人才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事情总是有着一定的辩证关系的,高素质的人才就可能会投入较高的成本,但在安全方面,可靠性则更有保障。如果只是要求更多数量的飞行员,只要求驾驭技术,而忽视其他的更高的素质需求,那么这样的航空公司,其安全可靠系数是会打折扣的。

而且,由于航空公司的投入少,培养飞行员的时间周期也较短。这对飞行员的培养质量也是有影响的。基础知识要有,驾驭小时数也要够,如果时间周期过短,就会顾此失彼,造成飞行员质量的缺失。据民航公司与民航局的调查统计。我们的飞行学院培养的学生,外语水平比较高,高于全国培养飞行员的平均水平。但是在基础知识上则有欠缺。主要原因就是在出国排序方面,外语水平的权重偏高,而基础知识的权重不足。这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误导。老教师们都有很大的意见,有的学生在学过基础知识的课程后,依然搞不清楚飞机的升力从何而来,给老教师们气得够呛。

老教师们也提出,现在飞行学院的机制可能还没有理顺。到底是由航空公司说了算,还是要纳入到学校本科教学的体系之中。飞行学院正在准备向学校方面打个报告,重新调整飞行学院的定位以及相关方面。只是这个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容易解决的。至少要与航空公司进行协调,要征得人家的赞同。这恐怕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027285.html

上一篇:冷战前后
下一篇:年下的过法
收藏 IP: 61.51.77.*| 热度|

2 王安良 吕喆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9 2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