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手把手“教”出的研究生,科学研究不可持续

已有 11455 次阅读 2013-8-4 21:0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研究生, 能力

最近又有几篇涉及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博文,加上这些博文的评论内容,提出了一个科学网上值得经常提及的老话题:关于我国研究生培养理念与方式问题。我以前评论相关内容的博文时提出过我的观点:在不能做到学生眼中的“理想导师”时,相对于“撒手不管”与“手把手教”两种比较极端的培养理念,我更倾向于前者。

无容置疑,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总体不高,尤其是可持续研究能力方面与先进国家差距大,这是一个基本事实。尽管一些学生在学术水平较高导师的“精心或者手把手”指导下,他们的成果也能在国际专业刊物发表,为我国学术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也许不久可以位于第一)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如果稍加剖析这些研究生在读期间的全部经历和过程,我们很容易发现,他/她们在独立自主科学研究能力方面,无论是理念和具体做法上与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培养观念相差甚远。我在一篇博文中曾经提到过一个观点:我们一些比较的牛华人专家中,他们的主要研究经历是在国外完成,即使有的成果斐然的“土博士”,他们也有较长时间国外学术交流的经历,不同程度接受了较为系统、先进和权威的科学研究训练,这是他们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他们对科学研究过程与成果产出之间关系比较清楚和理性,他们一般不会“急功近利”计较一时一事的成败结果。他们通过这些长期学术交流经历,全面接受科学研究理念,有的也许经历过“痛苦”研究过程,成果也许产出滞后。但是,只要经历过这些科学研究过程,成果产出的“柳暗花明”景象就一定会出现。我们真正能靠自己在封闭条件下独立自主创造出高技术的人才实在太少,像我们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英年早逝的王选先生属于这类人才的杰出代表。

在这些具有普世价值的研究生培养或指导理念中,学生自主独立科学研究是核心。我理解导师的作用首先是自己“以身作则”,处在科研第一线继续奋斗,并不断产出高水平成果,而不是吃老本,更不是依靠学生成果来“武装自己”,为申报一些高级别荣誉和地位提供支持。我有一篇博文:“中青年导师应当坚守在科研第一线”(2013510日)阐明了这个道理。因为,只有导师自己始终处于科研一线,你才会在专业学术领域内学术思想不落伍,为学生不断提供“与时俱进”的精神食粮;才能不断争取到经费较为充足的科研项目,为学生出席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充足的物资保证。这样的导师将作为学术带头人正面影响团队所有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使得团队内部充满“生机盎然”的学术氛围。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个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学术上始终处于国际专业圈子的团队就是这样形成。

我也一贯认为,研究生的成果与综合素质80%必须依靠自己。导师的重要作用是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包括团队内部的公正公平机制,对待学生不要“厚此薄彼”。尽管喜欢勤奋努力和悟性高学生是一个老师的天然性格,但一定要适可而止。你要知道一个青年学生成长经历是一个漫长复杂过程,你不喜欢的学生也许若干年后成为某些方面的杰出人才,那时他会因为在你手下当研究生时曾经的不公平经历而对你“耿耿于怀”,这是何苦呢。尽力做到“公正公平”对待所有学生也是考验导师师德表现。导师们如果这样做了,最后学生的表现,无论出色也好,不出色也罢,终归是学生自己的事。

我认为,中国导师喜欢“教”有其历史渊源。我们自古至今,有多少描述师生之间关系的文字。师道尊严、尊师重“教”,几乎所有课堂上没有师生之间互动表现。据说在美国MIT,那儿老师对于本科生课堂上如果没有学生提问,他会怀疑自己教学效果有问题,会怀疑学生没有听懂他讲课内容而自责,更何况是研究生课堂。我们那些质疑教师学生往往被称为“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目无师长”等。那些爱提问题学生被嘲笑为“异想天开”,“癞蛤蟆想吃天狗肉”,会被传统习俗的人们归入“另类”。这些传统历史文化中关于“师生关系描述”忽视了师生之间最基本的“平等关系”,极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科学技术创造力。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中国的学生家长对于老师的“过度尊敬”已经不属于正常范围内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范畴,而是势利较量,由此也产生出一些“势利眼”家长(孩子毕业茶就凉),对社会正常发展秩序产生不良影响。

我坚决反对“手把手教学生”的培养(指导)研究生方式,即使大学本科学生都不宜采取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教育方式。我曾经对一位教授说过,你如此手把手地负责指导本科学生,当学生毕业后碰到问题时怎么办?你能跟他一辈子吗?我甚至反对导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初稿进行大范围“认真修改”的做法,我戏称这种做法结果会产生一个疑问,学位论文究竟算谁的?是导师的,还是学生的?导师的责任是对学位论文初稿提出具体修改意见,但不应该“逐字逐句”(这是我们经常表扬导师的一句用词)为学生论文修改,更不要说有的人建议导师帮学生写“第一篇论文”这种莫名其妙的做法。这些做法的根本原因是导师不自信,生怕学生毕不了业,或质量不高,丢了自己的面子。作为导师你只要做到分内该做的事情,例如经常和学生讨论科学问题,过问学生的研究进展,例如一些“周学习讨论会”;有较充足经费满足学生走出去进行学术交流的旅费、论文版面费及文献检索费用;有合适的国际学术圈子供学生交流,能邀请到高水平专业同行来组里(或单位)交流学术问题;更有较好的学术氛围激励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研究就足够了。中国科学报曾经有一篇文章:“不管牛导师,带出了一批牛学生”讲的大体也是这个观念。人家这些牛导师的“不管”决不是“什么都不管”,而是该管就管,不该管的放手让学生自己管。据我所知,在国外读博士,除了每周导师组的“学习会”外,似乎学生和导师见面也不会很多,这也许是我们有的中国师生感觉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人家就是靠这些“润物细无声”“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研究”的理念成就了在世界科学技术研究舞台上为我们制造出那些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使得我们的高技术及其产品产出极其艰难。最后导致我们只有依赖牺牲环境,牺牲人民群众生存质量(三不安全:不安全的大气质量、不安全的饮用水和不安全的食品)的代价来换取高GDP数字和高经济增长率,及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某种经济虚假繁荣景象。这是值得我们政府主管部门和我们全体导师们深思。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201384于武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714115.html

上一篇:“学术套磁”要不得
下一篇:徜徉在哈佛大学和MIT校园
收藏 IP: 111.175.42.*| 热度|

27 蔡庆华 陈小斌 张士宏 曹聪 杨华磊 曾庆平 吕喆 陈学雷 曹建军 苏光松 邓汉强 吴锦宇 彭友松 彭思龙 赵斌 陈儒军 汤济鑫 秦逸人 张明武 林涛 吴群英 苏金亚 唐凌峰 李毅伟 杨立泉 高友鹤 xiexmb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