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主首先对刚刚发生的甘肃定西6.6级地震中遇难同胞表示沉痛哀悼,对受伤者表示慰问,希望灾区人民在全国人民与政府支持下,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这个博文选题思考了较长时间,由于思路没有捋清楚,迟迟没有动笔。最近来到波士顿学术访问和休假,领略了一点两所世界名校哈佛大学与MIT风范。加上一位博友在我的博文:“波士顿“剑桥学区”学术活动有感”中评论道:“请年轻学者注意:任何盲目崇拜洋人,结果只会是洋奴。认真学习洋人,最终超越洋人,才是正道”。显然这是一位“资深”博主,他对年轻人的“教导”值得关注。他的评论激发了我对“学术风格”话题的认识。我对博友的评论做了简单回复:“盲目崇拜不可取,拒绝学习(西方先进)同样不可取,,,”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我的观点。为此,我决定利用这篇博文,提出“务实学术风格”话题,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大多数年轻人并不清楚(从上世纪60年代以后人士开始),“崇洋媚外”这个词是前30年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常用词汇。因为,当时政府提倡“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主导思想和方针。其实,我们知识大众很清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具有两面性。前三十年由于我们人为给“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赋予了鲜明的阶级属性与“思想”,实行“封闭经济发展”国策,从而拒绝向先进国家和社会学习,导致经济发展长期迟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付出了惨重代价。最为典型是文革中的“风庆轮事件”,江青一伙用“崇洋媚外”大帽子攻击周恩来总理为首的政府。“风庆轮事件”是指当时国家为了加速经济发展,决定购买一批货运邮轮,四人帮以“崇洋媚外”为理由大事攻击和阻挠。然而坚持自己建造的“风庆轮”问题百出,在出访过程中历尽艰难,几乎丧失了实用价值。而购买一艘类似货轮只需要风庆轮造价的1/5。“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知识越多越反对”是经历过那个时代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号。我猜想也许直到邓小平同志访问日本坐上资本主义国家新干线那舒适高铁才发现,原来高新技术没有那么复杂的阶级属性,它只为提高人民大众高质量的生活水平服务。那时只要有人提到向西方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就会有人拿“崇洋媚外”说事。
后30年来,由于大量怀揣各种目的和梦想人士到欧美学习、工作和生活,包括一些“口头马列主义,以前高唱反对崇洋媚外”的领导们自己就心不由衷地欣赏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其中有的人迫不及待地送子女去资本主义国家镀金,去享受人家丰富的物质生活和自由民主的精神生活。这些人的切身经历彻底改变了我们前三十年“自以为是”的“虚伪”表现,才有了现在从政府到民众“务实”的认识和态度。什么“崇洋媚外”!虚心向一切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学习,“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提高我们自己的科技创新力,为早日实现我们喊了几十年的“四个现代化”才是“王道”。我们现在家庭日常生活的主要电器产品不都是“崇洋媚外“成果体现。我们现在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有的直接来自“洋”货(飞机),大多数属于“洋为中用”。实际上,这种“言不由衷”思想直到今天依然存在。有一些虚伪的人内心对资本主义思想和生活方式充满向往,而对外却要张扬出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气质”,实在不可取。由“崇洋媚外”让我想到了在我们学界“学术风格”话题。
我们谈到学术风格通常和做学问密切相关,一般泛是指从事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人员的思维方式与学术态度。其实,我认为每个行当每个人都有相应的“风格”,例如学术风格、工作风格或做人做事态度等。几十年走过来,我体会颇深,在学术界真正做学问确实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差事”。我们这些处在中国体制内的科研人员,他/她们的学术风格不同程度受到当下体制中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不合理的科学评价导致浮躁心态,不良科研管理机制,导致学术圈子中结帮拉派,是非不明,甚至剽窃和造假。在学术风格方面我们更需要向欧美先进国家学习,那儿教授们的严谨学风和勤奋精神成就了大量造福于世界人民的科学和技术成果。我的博文:“我谈中国教授与外国教授”中谈到我国那些在艰苦条件下从事科学研究的教授,他们忍辱负重,为中国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却还要受到西方个别华人教授的嘲讽。这些教授们身上的优良学术风格也不是与生俱来,他们中很多人通过留学和学术访问受到世界先进学术风格熏陶。我想起20年前我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地质研究所的Hansen教授四年合作研究过程,亲眼目睹他在野外工作的认真态度,不怕苦不怕脏的精神。我们在野外工作结束后不管多累,他也要及时整理资料。1994年他55岁时还亲自带领学生到法国实习。他为人谦逊的品质,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时刻惊醒我也要努力做一个这样的教授。
“务实学术风格”说起来容易,但要说清楚却并非易事。她主要特质是什么?我试图以自己经历及向周边优秀教授学习谈点粗浅认识。首先,谈到学术风格,我这儿指具有普世价值的能为社会提供正能量的种种表现。它既不能“高尚”到“高不可攀”,也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常人无法做到。例如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那样“深居庙堂”,视金钱如粪土,面对如此高额奖金“面不改色心不跳”境界和陈景润那样“四大皆空”的精神状态。那样的学术风格虽然甚为“高尚和高贵”,但并不具有现实意义,我们这些普通人只能“高山仰止”,无法学习。我认为“务实的学术风格”应该是切合实际,我们这些大多数凡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然而,由于我们当下社会环境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世风日下”“是非颠倒”,价值观混乱。因此,厘清和重树“务实学术风格”极为必要。
务实的学术风格首先应该具有基本的道德情操,道德底线,绝不损人利己,绝不说假话,不说违心话,不要言不由衷。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不要胡说八道,违背学者的基本良知。在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正面学者,他们也许由于性格原因,或许内心良知,不一定能融入到某些学术权威的圈子中(团队),但是他们自己保持沉默,潜心做事,独立做事,虽然过程很是艰难,但是当他们“柳暗花明”时,前途将是一片光明。我分析发现,后来成为牛人中的多数人可能属于这类。毕竟靠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拉帮结派,学术上能成气候的人极少,这类人本身学问不过硬,暂时的辉煌终究不可持续。俗话说,靠娘娘会老,靠墙墙会倒就是这个道理。
务实的学术风格需要配置良好心态,常说的“宁静致远”“淡定”心态虽说是一种高境界,但似乎并非高不可攀。我中学一位校友对我说过:“我很少与外界联系,只搞学术,名誉、地位、金钱对我没有什么用”。张益唐说“我的心很平静。我不大关心金钱和荣誉,我喜欢静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要用一句通俗话说:“要耐得住寂寞”。我想起多少年来,平常学校里面热闹非凡,内心偶尔躁动会淹没在这些热闹的“背景噪声”中。但是到了假期,尤其是寒假期间大部分同学和部分老师回家过年,学校非常安静。尤其是大年三十在办公室工作时那种极度安静环境考验一个人的宁静致远心态。这对于一些喜欢热闹的人,喜爱高谈阔论,喜欢烟酒文化的学者不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下做学问。还有那些官员学者,办公室内访客不断,手机声不绝于耳,这哪里能做什么学问。尽管这些属于形式上的东西,但是与一个学者的学术风格密切相关。
务实的学术风格自然还有更为深刻和具体内涵。例如,对于国际同行的研究成果发自内心的学术感觉,具有迫切追踪国际同行成果的愿望和心态,虚心向领域内科学家学习,这决不是“崇洋媚外”。你可以带着批判的心态,但首先是怀揣学习之心,你才是一个理智的学者,否则就会陷入“好高骛远”的虚幻心境。这种正常的交流是相互了解,不管你的成果水平如何,一定要同行们说了算,包括国内外同行,当然应该是领域内水平高专家的正面评价。正常的学术交流绝不是“张扬”,恰恰相反,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学者在某些公众场合大侃与学术毫无关系的问题(当然在一些私人场合的正常玩笑除外,学者并不是外星人),甚至调侃一些低俗话题,这与“务实学术风格”毫不相干。
务实的学术风格注重形式的同时更要注重效果,否则就会陷入“务虚”境遇。这样的“学者”我也见过一些,有一位和我同辈的学者,几十年来,凭借早年硕士研究生期间在导师帮助下出的一点成果(例如参与导师的大项目和国家奖励),就大事炒作,处处以权威自居,申报国家级学术荣誉若干次,直到后来发现国内同行并不认可他才肯罢休。还有的人眼高手低,愿望和目标很高很大很强,但总不见与之对应的“标志性成果”问世。例如20多年前就有人提出“太平洋是天外来客访问地球的杰作”,当然这种说法至今也就是当作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务实的学术风格还会有一些细节东西。长期坚持不解的“勤奋刻苦努力”;“说的少,做得多”,尤其不要那些假大空的“豪言壮语”,那些“首次提出,第一次提出,世界领先,,,”。例如我们提倡在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要“小题大做,小题精做”。我也曾经浮躁过,记得大约20年前,以我为主和一位年轻人合作一篇论文中,我的初稿中有“首次提出,,”,年轻人说:“刘老师,建议删除首次提出这个表述,是否首次,还是同行评价说了算,,”,我虚心接受。从此以后在我的论文中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词汇,取而代之为:“本文取得的成果如下,,”这样的客观表述,同时也告诫我的学生一辈子谦逊做事做人。那时毕竟年轻,也想尽快做出“惊世骇俗”的,在学术有点“响声”成果,后来经历使我悟出:任何高水平成果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长期努力,即使“天上掉馅饼”也是那些起得早的人才能捡到。尽管某些“惊世骇俗”成果有时要靠运气,但更要靠长期勤奋努力!
2013年7月23日于波士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