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工作即将大规模展开,我在5.1期间也收到几份本子,按要求在6月2日前完成,我将这个日期清晰写在办公室黑板上,以免健忘耽误这件“大事”,并且争取近日抓紧完成这个“差事”。参与基金项目通讯评审10多年了,看到一些年轻博友那种期待眼光,以及对同行专家评审公正公平的质疑,内心也是有点纠结。我是主张对于青年基金能否当成年轻人的“国家级”科研启动经费,能上则上(调侃)。有的博友在网上说他居然有10次申请被拒的经历,而且好像所在学校还是一所重点大学(这在一些评审人眼里也是一个正面因素,因为涉及到科研平台条件)。若干年前,我曾经听一位老教授说我们地学部最高纪录是8次申请才获得批准,而且第8次获得批准还有人在会评(也叫桌面评审)时替申请人说话,“抗战也只有八年,人家连续申请8次,表明对国家基金的热爱和信心”,当然,我认为连续7次修改的基金本子应该能够达到资助要求。
我曾在2月份就国家基金申请书中几个具体问题写过2篇博文,目的是提请年轻人在撰写申请书时注意,尽可能将本子写好点(这是你自己唯一能做到,也可以做到的事),是否获得批准只有交给同行评审专家了,你发牢骚也没有用,有时还颇有点运气成分。例如在一个同行手里多份相似选题,如果你稍微强一点就上了,反之差一点就下来了,这还不考虑人情因素。看到一位博友博文谈到现在开始有人发短信打招呼,我评论:“这种短信实在不管用,圈内人不用打招呼自会关照,圈外人多此一举”。这就涉及到一个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国家基金项目评审的公正公平性”,这方面内容大家已经谈了很多,这个问题除了同行专家个人因素外,还涉及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为此让我想起20多年前申请国家基金项目的往事。那时国家财政每年拨的国家基金项目总经费约8000万元,面上项目资助额度5万元左右,青年基金3万元左右。那次申请过程和结果给我印象深刻,而且是一个非常正面的积极印象,它激励我奋斗至今,其情其景始终挥之不去,写出来供当下的评审专家们参考,让专家们知道(也包括我),一个公正公平的评审对于一个渴望做学问人的重要性,对他持续科研热情是多么重要。
其实我和一位年轻人合作申请国家基金项目始于国家基金委正式成立第三年的1988年,那次申请经历在我的一篇博文中做过详细记载。这里要回忆的是1991年我独立申请的国家基金项目的往事。那时我的学历和学术背景是:一个文革前一年上的大学,文革中毕业,大学主要课程没有系统学习,尤其是英语基本靠自学。但是我留校任教以来,我很清醒自身这些弱势怨恨文化大革命毫无意义,唯一正确做法是自己发奋努力。所以,那时为了写好那份国家基金本子,文献调研热情很高,而且重点查阅国外同行的学术成果(因为国内科研大家普遍处于起步阶段,成果少)。当时记得,系里比我年长的多位老师也在积极撰写申请书,他们无论从专业基础和科研能力自然都在我之上。由于我当时还是一个讲师,所以还找了2为副高以上老师写推荐(主要属于走程序)。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系里只获批2项面上项目,另一位是比我年长10岁的副教授XZX,他获批项目属于国家基金与地质行业基金联合资助项目,我的项目经费5.5万,XZX的项目5万元。当年全校获得面上基金项目8项,青年基金5项。记得,当时我们一位老师在南京出差,碰到一位桌面评委申宁华教授(一位德高望重老教授,已经去世10多年),顺便问到国家基金评审结果(当年国家基金项目地学部会议评审在南京)。她说印象里只记得我申请的项目获得了批准(因为,XZX教授的项目还要经过地质行业基金核准)。听后我很是兴奋,原来以为我这样的资历和学历,又是第一次申请国家层次项目一定很艰难,没想到如此“顺利拿下”。我利用这项国家基金项目在国内外专业刊物发表了一些当时还算不错成果论文。从此,我进入了科学研究的良性循环和“快车道”,我坚信“勤能补拙,天道酬勤”古训。后来接连又获得3个国家基金面上项目,岩石磁学涉及的主要两个方向:地壳磁性与环境磁性做的风生水起,有声有色,成果也在国际同行圈子里面也算是站了一角。
我在评审国家基金项目时还是采取区别对待做法,青年基金项目主要看博士期间表现与选题依据调研情况。从申请书的Style上很容易判断他是否像个做学问的样子,例如,引用太老文献,主要以5-10年前文献为主,对科学问题表述没有创意,用词“像一杯白开水”,没有味道。在博士期间表现不很出色,主要成果没有显示度,写的基金本子差强人意。这样的本子一旦到稍微严格一点的同行手里,就会容易枪毙,甚至只需要写一段忠告话代表评审意见。因此,忠告当下在读的博士研究生们,一定利用这个机会刻苦努力,打好基础,否则将会影响你后续的科研进程。一个在博士期间没有经历过较好的科学研究训练,且没有较好成果显示度的博士,你以后申请国家基金及其它项目的道路注定会很艰难,我在这儿提前给你们预警。
我一贯主张,凡是想要参加到国家基金项目研究队伍行列的人,就必须要重视做学术研究,要有点做学问的架势和姿态(以前我的博文对此进行过阐述)。我看过一些基金本子,在论述科学问题和设计研究方案与路线时,仅从文字表述看申请人之间差别就很大,而且一般情况是:学问做的好的,成果丰硕的,本子写的也好,当然也有个别成果不错,本子写的不太认真,这就靠专家个人认识。昨天上午一位中年人对我说,他申请过多次国家基金,往年申请书返回意见总有人说他没有一篇SCI论文。我说评审人可能据此判断你的研究基础欠佳,作为面上基金这是很重要方面,当评审人面对一个陌生申请人时,你发表论文记录是分析判断你研究基础的重要依据,唯有继续努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