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聊聊学者“躺平”话题 精选

已有 17337 次阅读 2022-9-12 08:0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聊聊学者“躺平”话题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

 

说来很是惭愧,我原来并太不懂近些年来社会上创造的一些描述现代青年人工作生活现状的网络用语“躺平”、“佛系”的意思以及更为消极的“摆烂”,后来慢慢学习知晓一点。为此,我试图谈一点我对学术界学者“躺平”话题的认识。社会公众认知的“躺平”似乎主要给予负面含义,然而,我对学术机构中学者的“躺平”持中性态度,我不完全否定学者“躺平”的积极意义。我理解的“躺平”就是顺其自然履行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受单位严酷绩效考核左右,也不受一时生活窘迫影响。因此,学术界的“躺平”需要学者强大的心理承受力或佛系心态与家庭的“宽松环境”,否则,难以做到真正“躺平”。我曾经在一篇涉及青年学者成长文章青年学者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坎”,2020年1月2日中谈到我的一个“消极”观点,这个消极观点还被一些微信公众号转发,似乎认为文章提供了一种面对人生的另类态度:“请我们的年轻老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家庭生活。业务上要努力做到中等,再往上尽力而为。因为,确保中游不会太累,不管如何变化总还有下游的那些人为你垫底”。我认为,文章中的“努力做到中等”其实就是“躺平”的意思。

最近一位青年教授给我发来他们领域一位知名教授离世消息。我们这些老者面对这种家庭主人“中年丧夫”悲剧,除了感叹,惋惜,还能做什么呢?只能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动动嘴,动动笔呼吁,呼唤学者们从青年开始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这位教授年方65岁,在一次主持会议时突然离世,单位发布的讣告对这位教授的业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从后面一些学生的评论中可以看到,这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教授。按照目前我国部分大学实行的针对博士生导师退休规定,这位教授刚好达到退休年龄,本该是开始享受幸福快乐的退休生活日子,时间却在他65岁时戛然而止,多么让人惋惜。我在微信中就这位知名教授的离世与青年教授互动说:据我所知多位类似案例表明,身体疾病很多时候是从年轻的时候慢慢累积。例如不能及时释放工作压力,不能正确面对各种不爽事情,过度计较功名利禄等,这类消极情绪都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给各类病毒提供入侵机体的机会,这是造成疾病的主要原因。所以,面对生活躺平,拥有佛系心态的人似乎活的更爽,更健康,这就引出本文话题:学者的躺平。

其实,关于学者“躺平”话题是一个纠结与无奈话题。我国目前大学教师想要躺平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情,因为,有的学校实行的“非升即走”政策,对于一些入职不久的学者也许在你想要“躺平”之前就可能以没有履行合约条款而合理合法地请你离开。这在欧美那些实行“终身教职”的大学何尝不是如此。因此,我们的学者至少要在“躺平”之前玩命奋斗几年,拼项目,拼论文,拼奖项,这样拿到编制再说。但愿上帝能够宽容你,不要在“拼命”的几年里损伤你的身体,也不能埋下难以修复病体的祸根。

我们有的学术机构领导眼里只有那些帽子人才的学者,他们依据帽子大小给机构的学者分成三六九等,其结果导致我们的青年学者为奋斗“人才帽子”而拼搏。然而,各类人才帽子数量毕竟有限,只能满足少数人的欲望。因此,有一些人只能一直奋斗到人才帽子年龄到限才肯罢休,这个过程多么考验一个人的心理承受力。当然,对于拥有“佛系”心态的学者,顺其自然地申报这类项目倒也不大会影响身心健康,反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导致有的人的健康遭遇崩塌,让他们的家庭承受巨大的悲痛。

当下我们一些学术机构浮躁与急功近利的“人才评价与绩效考核”给许多学者造成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其中部分学者无奈选择“躺平”。其实,即使一些帽子人才由于承受不起领导们的热心和“关心”(实际上压力)也会选择“躺平”。因为,有的机构领导人希望这些帽子人才能够再接再厉不断产出高水平成果,为机构排名做贡献,满足领导们的虚荣心与成就感。这必然导致一些帽子人才疲惫不堪而选择“躺平”。因为帽子人才一般都拿到了编制,例如有的大学直接给予国家级帽子人才“长聘教职”,所以,选择“躺平”待遇不变。因此,如果我们的大学不从根本上改善急功近利的“人事政策”,将会导致机构内无论学者是否拥有人才帽子都会选择“躺平”,给我们的学术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一位海外青年学者微信对我说:躺平其实很简单,就是当下年轻人对严苛绩效考核制度的无奈和无声反抗。当然,正如我开始说的,如果“躺平”属于顺其自然做自己的科学研究,这就可能会让坏事变成好事。“躺平”将会让我们学术回归自然,让我们的学者“不用扬鞭自奋起”,做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研究,他们终将产出社会公众企盼的重大的原创科学成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躺平”具有积极意义。

 

2022年8月28日策划,9月4日初稿,9月12日发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1354932.html

上一篇:聊聊我国行业大学中非传统学科发展话题
下一篇:学术围城内的“清流学者”
收藏 IP: 59.172.118.*| 热度|

42 王飞 郑永军 褚海亮 焦飞 冯兆东 杨正瓴 赵凤光 檀成龙 胡大伟 姚伟 孙颉 梁洪泽 孔梅 郭战胜 周忠浩 韩玉芬 王启云 张俊鹏 李万峰 陈铭 白龙亮 王正庆 汪凯 孙宝玺 晏成和 武夷山 郭宾 汪运山 郑强 李文靖 王琛 张晓良 苏德辰 刘浔江 徐义贤 卜令泽 逄焕东 丁海霞 杜永军 许培扬 徐芳 祁贤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