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略中国地质大学知名教授的风范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
我曾经应邀在学校2020年教职工荣休典礼之前的暖场一分钟视频最后说:“让我们那些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呕心沥血的教师和职员成为校园的亮丽风景和莘莘学子学习的榜样!”。我在相关文章中也多次谈到,大学中勤奋努力刻苦钻研的教师风范应当成为校内亮丽的人文风景,大学不能只有漂亮的大楼和豪华的办公设施。正如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今年11月7日是我的大学母校中国地质大学建校70周年华诞,作为一个在校学习工作生活57个春秋的老学子感慨万千。我亲眼见证了学校继承源头大学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现代高等教育精神与传统的诸多温馨场景和故事(图1)。一位比我年长的老教师和我同住一个小区的一栋楼,他退休前曾经出任学校一个学院院长多年,属于学校“拥有话语权和决策权的人物之列”。平日散步碰面我们常常回忆学校往日的诸多逸闻趣事,其中我对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正能量故事很感兴趣,总是洗耳恭听。有一次,他特意和我说到与学校两个主干学科专业领军教授的故事,我回家立即记录下来,这是一份口述的弘扬学校知名教授风范的珍贵史料。
1、遴选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
1958年高元贵先生出任北京地质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持续至1965年)。高院长在中国大学肄业,是一位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老革命家。1963年高院长遵照国家高等教育60条的文件精神(俗称高教60条),贯彻执行“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行使院长(校长)在大学行政管理的决策权。高院长为了充分发挥知名教授在学校治理中的主导作用,拟将两个主干学科“地质系”和“矿产系”的时任主任杨遵仪先生和袁见齐先生作为副院长(副校长)人选(图2)。当年学校的主干学科为:地质学、矿产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探矿工程。
杨遵仪先生和袁见齐先生均为中国九三学社社员,且后来两人同时于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图3)。然而,在相关领导征求杨先生是否同意出任副院长意见时他却明确表示:我还是喜欢学术,不适合当官,请学校领导在地质系另请高明。高院长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充分尊重杨先生意见,并采纳了他的建议,最终地质系由构造地质学科时年44岁的少壮派教授马杏垣先生和矿产系主任袁见齐先生出任副院长。
事实证明,杨遵仪先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的事业中成就辉煌。杨先生1939年博士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此后先后任教民国时期的中山大学并于1952年以清华大学教授身份参与创建北京地质学院地质学科,是学校地质系首任主任。杨先生是学校地层古生物国家级团队的第一代核心领军人物,他们团队已经拥有五代传承的优秀人才梯队《刘庆生,聊聊大学青年教师成长话题,2022年5月16日》。杨先生的弟子告诉我,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大学生批斗,其中个别学生存在过激行为。文革结束后有关部门要审查当年这位对杨先生存在过激行为学生,找他核实情况,杨先生明确告知相关调查人员,他对此事毫无印象,保护了这位大学生。后来这位学生在怀念杨先生的文章中盛赞杨先生的高风亮节。好人有好报,杨先生以102岁高龄无疾而终仙世(图3)。
2、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人选
1980年地质矿产部在酝酿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人选征求学校意见时,时任党委书记张国柱为首的党政班子提出池际尚先生作为院长人选意见。池先生是我国岩石学学科的领军人物,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池先生于1947年和1949年先后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仑茂学院硕士和博士学位,然后回到清华大学任副教授并于1952年随地学系老师一起参与创建北京地质学院,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我1972年从湖北丹江校办五七地质队返回北京时,我们地球物理勘探系1969,1970届留校任教部分教师住在学12栋与池先生同住三层,她是我们的邻居,同一层的还有住在东边的王鸿桢先生一家。池先生此时孤身一人与构造地质专业青年教师张樵英同住一室。学12栋是原来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宿舍,隔壁的学13栋是我们1965年入校时地球物理勘探系男生学生宿舍,当年6人一间,现在作为青年教师2人一间,和池先生享受同等住房待遇,我们在此住到1975年8月份南迁武汉结束。
在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人选上,当上级领导征求池际尚先生意见时她居然说,只要王(鸿祯)先生在,就应该安排王先生当院长,她只能当副院长。此话怎讲?原来池先生对王鸿祯先生深有了解且非常敬重王先生。王鸿祯先生1947年6月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时年34岁的王鸿祯先生晋升为北京大学教授,并兼任北京大学秘书长。1952年参与创建北京地质学院并于1956年出任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上级领导最后接受了池先生的建议,任命王鸿祯先生出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池先生任副院长(图4)。实际上王先生只当了2年院长,学校行政工作具体还是池先生负责。池先生以她留学美国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背景及其现代大学理念为创建武汉地质学院做出了突出贡献。其实,在我们与池际尚先生日常近距离接触后深切感受到池先生作为一个学问大家,却是一个典型的平民教授,对人极其随和,没有一点留美博士和知名教授架子。
上述史料彰显了中国地质大学知名教授崇尚学问和谦逊品德,在当下我国学术界具有重要的“行为世范”意义。他们的精神风貌是学校优良学风的源头,是中国地质大学历经风雨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基石,为学校建设地球科学世界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世界知名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8月10日完成,8月15日发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0: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