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造地大南迁精神的老人们
——读闻立峰老师微信有感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看到学校退休老职工闻立峰老师给学校离退休干部处书记的一段数百字的微信。微信文字充满了闻老师对学校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传统的怀念以及对挚友和师长的深厚感情,读后令人动容。闻老师看到学校南迁武汉办学半个世纪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一个从北京南迁武汉亲历者的地大老人感慨万千,这段微信由感而发。
闻老师的微信彰显了一位从北京地质学院走来的地大老人对学校的浓浓情怀。回想我们1975年8月27日克服中原大地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乘火车专列南下到武汉办学一晃半个世纪,当时场景恍如昨日涌现眼前。当年乘坐火车专列的教职员工中大多数属于中青年人,如今他(她)们都已经成为了老人和耄耋老人,真可谓,时间都去哪儿了?闻立峰老师的微信勾起我们这些南迁武汉教职员工的深切回忆。闻老师这次回校会见诸多师长挚友,他们之间见面交流的温馨画面令人感动,在这些地大老人身上我深切地感受到学校南迁精神的熠熠光辉。闻老师微信开头饱含深情地说:“6~7年没回学校了,总想回娘家看看,拜拜老友。刚好回校10天,拜访不少老领导、老同志、老同学、‘老战友’,我想地大这座精神宝藏,值得继续挖掘,利于立德育人。地大南迁精神,更应总结,树牢丰碑。我是位远离学校居住的老人,无人倾诉,孤燕难飞,更感到地大校园的温馨与纯静。望珍惜与共同保护这块少有的净土。”他还在微信中高度赞美居住武汉的学校离退休职工的幸福生活,盛赞学校老干处职工领导高质量地服务学校离退休职工:“深感地大的大环境更适合老同志修身养老,是安度夕阳的好去处:有老同志间的和谐相处、关心体贴,同—战壕艰苦创业的战友情深,各党政部门、院系领导的关爱,特别是老干处、老协等职能部门的贴心关照,‘五爱’好传统的代代传承,不断攀登新高地,让我们这批老人时时刻刻感到温心、贴心、爱心、安心,不少人虽年迈疾病缠身,仍精神饱满,发挥余热,虽奉献—生,却无怨无悔。”
闻立峰老师1960年北京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毕业留校工作,曾经在著名构造地质学家马杏垣先生(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院士)团队工作多年,后因工作需要于1974年调到学校学报“地球科学”编辑部工作,直至后来在学校出版社领导岗位上退休,目前与孝顺的儿子一家定居广州,享受天伦之乐。
这次闻老师专程来武汉开启他的学校怀旧之旅。他登门会见老友,畅游美丽校园,作为1975年南迁武汉的一员,目睹半个世纪来学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百感交集,正如他的微信所说:“不仅校园巨変,发展神速,环境优美,更可贵的是学校的老底子、老校风、好校魂得到传承与创新,两次创业,两度辉煌。”地大人具有浓郁的家国情怀,地大师生长期奋斗在地球科学基础与面向国民经济找矿与工程勘查研究主战场,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更有“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高贵品质。我有多位地大老人微信,我们常常微信或当面交流,幸福地回忆自源头大学到北京地质学院到武汉地质学院再到中国地质大学“进化”过程中的逸闻趣事,其中南迁武汉办学的芳华经历体现的“地大南迁精神”是重要话题。
退休10多年来,我在“全球华人的科学社区”科学网的博客上发布了多篇博文,深切地回忆了我自1965年上学之日起在学校近60年来“痛并快乐”的岁月。例如《感恩学术路上多位前辈师长,2018年8月10日,2021年3月2日地大新闻网-地大人讲故事(19)》,《深切怀念前辈师长谭承泽先生(谭先生长期担任学校南北物探系主任),2020年5月18日》,《回忆30年前得到一位老科学家(马杏垣先生)的帮助,2018年2月19日》,《一位令我崇敬的数学教授(苑金臣),2015年5月12日》,《我的大学,我的家——纪念大学毕业及留校任教五十周年,2020年7月15日》和《惜别京城亦荣光,南迁武汉续辉煌——回忆学校南迁武汉办学的点滴往事,2023年12月4日》等。
这次闻老师回校期间,我还荣幸见到了定居美国回国探亲的88岁高龄的古生物学教授王治平先生。1992年王老师和吴瑞堂老师邀请我参与撰写他俩主编出版的“地层学原理”书中的第十章“磁性地层学原理”。王老师退休多年后定居美国,这次回国探亲专程来武汉和北京的学校会见老友,游览观摩发生巨变的校园,彰显了地大老人身上弥足珍贵的学问品德与地大精神。我从这些地大老人身上感受到了来自源头大学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地大精神,并由一代一代地大人传承发扬光大,形成了由我们杰出校友提出的“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中国地质大学校风。我在学校数十年的学习工作生活经历中,切身感受到学校许多优雅学术长者的高贵品质与炫丽风采。这些学术老人有一个共同特点:谦虚认真低调做事做人,且外表优雅,尤其在一些公众场合,学术老人们既有学者的风骨,又有谦谦君子风范,他们形成了校内一道靓丽风景,为莘莘学子提供了优良的成长环境。
我在文章《我对母校悠久历史的认识和解读 ——庆祝中国地质大学建校60周年》中说:“我的学校是由民国时期的北京大学(包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及唐山铁道学院(民国时期的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她与当时的交通大学上海学校-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齐名)等名校相关系科师资(包括地质矿产类专业师资和基础课及公共课教师)组合而成。因此,我常说我们是“师从名师”的学生,我们身上继承了源头名校的高贵血统。所以,当年我们一进学校,除了为能进入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八大学院”感到自豪外,首先感受到的是学校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与地球科学学科特色融合的科学教育氛围。学校招待新生电影‘年青一代’和‘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的嘹亮歌声让我激情澎湃。”
当下中国地质大学师生肩负着人民赋予的“上天,入地,下海,登极”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使命,年轻的地大后辈们加油。
2024年4月14日策划,7月29日提交科学网
1/2 | 闂傚倷娴囬鏍礈濮橆儵锝夊箳濡ゅ﹥鏅i梺璺ㄥ櫐閹凤拷:53 | 婵犵妲呴崑鎾跺緤妤e啯鍋嬮柣妯款嚙杩濋梺璺ㄥ櫐閹凤拷 | 婵犵數鍋為崹鍫曞箰閹间焦鏅濋柨婵嗘川閸楁岸鎮楀☉娅辨粍绂嶅⿰鍫熺叆闁绘洖鍊圭€氾拷 | 婵犵數鍋為崹鍫曞箰閹间緡鏁勯柛鏇ㄥ幘閸楁岸鎮楀☉娅辨粍绂嶅⿰鍫熺叆闁绘洖鍊圭€氾拷 | 闂傚倷绀侀幖顐︽偋濠婂牆纾诲┑鐘叉搐杩濋梺璺ㄥ櫐閹凤拷 | 闂備浇宕垫慨鎾箹椤愶附鍋柛銉亹瑜版帗鏅搁柨鐕傛嫹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0 1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