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作健脑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近日有网友在我博文的评论中提到,他的朋友圈里有人对我写的博文不屑一顾,说退休了整这些东西干什么?其实这位人士并不真正理解一个退休老人的心声。如果他是一位在职工作的中青年人可以理解,因为我和他之间在这个议题上显然没有共同语言,俗称“代沟”。如果也是一个退休老人,他的这个认识就值得商榷了。要问我在科学网上“整这些东西干什么?”我的回答:“不为什么?只为健脑!”
在此首先需要交代一点写作背景。我在职时虽然只是一名大学普通教师,从来没有担任过什么实质的行政职务,然而教学科研工作依然繁忙,尤其是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我们那个时代基本没有什么严格考核,完全凭自己的兴趣做点科学研究。所以在职时我基本不看网上东西,即使科学网有时通过邮箱推送的新闻也很少看,潜心“做自己的科学研究”。我是在退休半年后才开通科学网,学习科学网上那些理性的本职工作出色博主的博文。例如我的同龄人著名计算数学家程代展教授和饶毅、施一公、颜宁、王德华、武夷山和李侠等人的博文,他(她)们的每篇博文都是认真撰写,观点鲜明,素材丰富,是他(她)们丰富阅历的总结,很有意思。通过实践我发现写作是一个健脑的好办法,在轻音乐背景中写作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休闲生活方式。
退休后随着科研工作量的逐渐减少,空闲时间增多,我必须考虑如何安排一个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任何职场人总有一天都要面临退休状态的到来,无论他多么富有官爵职位多高,概莫能外。因此,营造愉快的晚年生活应该是所有退休老人值得思考的问题。当然,有的老人愿意或者无奈要管晚辈们的事情那是另外一回事。我们常说儿孙自有儿孙福,晚辈的事情能不管最好别管,否则很有可能吃力不讨好。我们这些有点文化的退休老人没有必要也不应该稀里糊涂度过余生,尽可能让退休生活阳光一点。然而,要真正做到快乐晚年生活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首先想起了“写作健脑”的理念,决心打开“记忆的闸门”,将自己几十年来的经历记录在案。我曾经在学校离退休座谈会上发言说:我们这些退休老人已经没有任何功名利禄需求,写点东西做点公益事情只是满足自己快乐的晚年生活,让痴呆不来或者晚来,并不需要“表扬”。所以,我这样回答那位人士说的“整这个干什么?”不知他是否满意。诚然,提高退休老人身心健康的途径有很多,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途径就是,旁人只是看客。
退休老人已经没有任何“功名利禄”需求,不能只挂在嘴边,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也许是另外一回事。有一次散步,我和一位比我年长五岁的老教授沈老师聊起退休后生活。沈老师在职时当过一个学院的院长,经历丰富。我说,沈老师,你经历那么丰富应该利用现在退休后的闲暇时间写点回忆文章。他回答,原来也想写点,我们大学同学就有写回忆录的后来发现看得人少,没有意思就没有写。为此,我就向他宣传我的“写作健脑”理念。我说:走路属于健身(强筋骨),写作属于健脑。长期坚持两者结合就可能实现“身心健康”的阳光养老目的。至于写出的东西是否有人看是次要问题,只要抛弃“功利思想”就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我写作的素材主要来自两部分:回忆和有感而发,前者是主体。毕竟我已70开外,经历过完整的小学、初中、高中的基础教育和特殊背景下的五年大学本科的高等教育以及留校任教长达40多年的大学教育。在这个长达半个多世纪时间长河中又扮演了学生与大学教师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这些经历中总会有一些值得回忆的故事。记录这些故事大多数属于“如实陈述”和自己感悟,总结其中的正能量故事也许可以给后辈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点借鉴,这就属于科学教育方面的“鸡汤”素材。例如我退休后的两个社会公益报告:《我谈大学生活》和《做自己的科学研究》在校内外做过40多场,大大丰富了我的退休生活。第二类属于“有感而发”,其中主要属于有人主动或被动提供的素材加上我的认识撰写而成。例如这篇“写作健脑”就是网友评论引发的博文。近10年来撰写的400多篇文章近百万字的博文大多数已经在科学网上发布,其中也有一些文章被中国科学报,科技导报等公开媒体和若干公众微信号转载,平均每年近10万字的写作“成果”和2452位主动申请加我的好友满足了一个退休老人的“虚荣心”和“成就感”。
2021年10月29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7: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