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学班级纪念画册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今年是我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61652班同学毕业50周年日子。50年来的芳华岁月,历经的诸多艰苦与温馨场景恍如昨日呈现眼前。回忆往事百感交集,感慨万千,心潮澎湃,夜不能寐。为了总结我们全班同学及家庭的平凡而伟大的陈年往事,经过以何定一为会长的班同学会和班委会,团支部及全班同学的努力,历时三载编辑完成的“一颗红心,七彩人生”纪念画册横空出世。这本画册凝结了何定一会长的智慧,心血和热情。全班26个同学和家庭分别于最近先后收到这份极其珍贵作品,大家心情激动,纷纷通过班微信群表达愉悦心情,现摘取几位同学代表性感言介绍如下:
学号长(即班1号学号)史振松第一个收到纪念画册,他说,“打开浏览纪念画册,令我和老伴异常兴奋!一个个亲切熟悉的面孔,一幅幅精美图片,使人浮想联翩,无数美好的回忆使我久久不能平静。‘纪念册’给我们带来了喜悦,带来了欢乐和幸福!是新年最好的礼物”。我们班的语言才子冯治义说,“期待的纪念画册刚收到,北地61652班毕业50周年纪念画册的诞生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画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写照,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一颗红心七彩人生。其次在它的背后,有讲不完的故事。拥有它是一种财富,是我们的传家宝。谈论它,觉得堪比名人传记,给人以启迪。细读它如同一部不朽的呂氏春秋,给人以开拓。它是一部不朽的画册。具有里程碑地位的一部美卷!”。文艺干才黄英田说,“怀着激动的心情翻开纪念册,往事历历在目。这是一本值得珍藏一辈子的画册,这是2020年最后一天收到的一份大礼!老伴王桂云看到画册的时候甚是感动,作为一位61652班家属而感到自豪!”。
这本画册篇幅达180页,包含1410幅珍贵照片。纪念画册内容安排有特色,主要分成几个部分:三篇序言分别有学号长(即1号学号,同时也是班团支部组织委员)史振松,班长李玲,班会长何定一撰写。三位同学以饱满的热情和深厚的同学情谊,浓墨重彩地抒发了61652班全体同学用实际行动创造的“一颗红心,七彩人生”的辉煌。讴歌了全班同学与家庭半个多世纪凝练成的深厚友谊。何定一和冯治义撰写的“班风”:“风尚来自本性,风尚来自聚会”深情地回顾了全班同学自上学之日起至今长达55年光阴岁月的无数温馨场景。让我们重新回到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的北京地质学院学十三楼(男生宿舍),东一楼(女生宿舍),教五楼(物探楼,主要学习场所),学一食堂,学校田径场,游泳池,滑冰池塘和大饭厅前的露天电影场。这些场地伴随我们五年幸福快乐的大学生活。诸多前辈师长的教诲和同学之间交往的珍贵场景恍如昨日浮现眼前。
“纪念画册”中光彩夺目的“相识相知”篇章按照全班同学学号为序安排了“同学家庭”。每位同学家庭画面记录了同学伉俪自“牵手”至当下的幸福生活和儿孙辈的快乐情趣。画面很有特色,让人留恋忘怀。我给在大学任教的儿子一本纪念画册留念,他说,我要将老爸这本大学班纪念画册放在办公室,供来访的研究生和同事欣赏。让北京地质学院61652班优良班风发扬光大。
“相逢相聚”篇占据画册超过一半篇幅。全篇主要安排两个部分画面:第一部分为同学之间毕业后自由行的首次见面合影。这些珍贵合影记录了同学之间自大学毕业分别后的首次见面。在这些“首次”见面的时间相隔大相径庭。最短的属于三个留校任教同学,相隔时间不足一个月。长的达34年,即自1968年(提前离校)至2002年。真可谓,“分别正当年,见面过半百”,时间都去哪儿了?第二部分是自1992年开始至2017年的班级同学聚会实录。11次聚会凝聚了班同学会,尤其是会长何定一同学和每次聚会地东道主同学的热情与周到安排。每张照片瞬间记录了每次聚会时全班同学和家庭快乐会面的动人情景。
“情,三义三杰”篇记录了我们班史孔王(三位同学的姓)同学自1965年入校(由三人天安门前合影为证)至今半个多世纪的纯洁友谊。其中三家游览四川三義庙时在“三義廟”门前一张合影照片的题注是:前有刘关张,后有史孔王。真可谓豪气冲天,盖世友情。
画册最后附有两个特色栏目:班级文物和聚会纪念物。班级文物是同学们翻箱倒柜找出来的当年上学时期的老物件,其中有地质特色的三大件:榔头,放大镜和罗盘;还有大背包和野外记录本;学生证、借书证、记分册,北京市海淀区选民证等。聚会纪念物有:书法家邵连卿同学的墨宝和若干同学相互赠送的礼品。
这部纪念画册全面反映了我们班成立以来历经55年的经久不衰的同学友情。纪念画册将激励全班同学及家庭紧密团结在何定一会长为首的班同学会周围,发扬61652班优良班风,积极响应会长发起的“保八进九入百”的号召,做一个健康、阳光、幸福和快乐老人!
2020年12月底初稿,2021年2月10日完稿
BD61652,BD-北京地质学院,6-地球物理勘探系,1-金属与非金属地球物理勘探专业,65-表示1965年入学;2-第2班(金属专业共有四个班)。《一颗红心七彩人生》由我们班书法家邵连卿同学题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4: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